中科大校长包信和:“双碳”目标能源产业的机会和挑战

中科大校长包信和:“双碳”目标能源产业的机会和挑战
2024年03月21日 17:29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包信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近期,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受邀参加年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以前谈论能源,一定与资源联系在一起,比如中东、俄罗斯丰富的资源禀赋。但是,这一轮能源革命,不再是资源属性的革命,而是制造属性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家没有资源,也可以做能源,而且可以做得非常好。

与欧美相比,我国实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欧盟和美国分别在1980年、2000年实现了碳达峰,它们距离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分别还有70年和40年左右。中国要到2030年才能实现碳达峰,距离2060年碳中和目标只有30年,而且现在中国碳排放量非常大,占全球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还有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经济社会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发达经济体在人均GDP为2-2.5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目前我国GDP仅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于上升通道,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逐渐下降”的历程,技术创新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太阳能是未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核心。中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从1975年到2022年,太阳能发电转化效率已经从6%提升到26%,但仍然有超过70%的能量没有被有效利用,未来应该通过不同材料将太阳能充分转化应用起来,使发电效率进一步提高。未来太阳能的发展趋势是叠层,有实验室已经实现了超50%的转化效率,因此叠层路线未来有很大发展机会。

叠层太阳能电池

现在氢能也很热门。自然界本身没有氢能,它需要通过一次能源制取。制氢方法很多,最普遍的是煤气化制氢,这类氢的价格相对便宜,大约每公斤10元,但制取过程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电解水制氢虽然低碳,但价格高,每制造一公斤氢大概需要40—50元。所以,当前国内国际的氢能,95%是通过化石燃料制取,只有不到5%的氢通过可再生能源制取。

电解水制氢也有不同路线,最早是通过碱性电解槽,但在特定应用场景(如车规级氢能、波动性可再生能源)中,质子交换膜(PEM)优势日渐明显,国际上许多新建项目已开始选用PEM电解槽,其市场渗透率预期会逐步扩大。

此外,固体氢化物电解池(SOEC)和阴离子交换膜(AEM)作为新兴技术都有巨大潜力,也是欧美研发的重点,但前者在规模量产前在耐久性、制造工艺上还有待提升,后者目前还处在基础材料研发阶段。

单台产能1000标方/小时的国际最先进高效碱性电解槽

作为最新的电解水技术,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槽的潜力在于将碱性电解槽的低成本与PEM的简单、高效相结合。该技术能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无钛部件,并和PEM一样能在压差下运行,但是目前AEM膜存在化学、机械稳定性的问题,影响寿命曲线。OH-离子的传导速度要比H+质子慢三倍,因此AEM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研制更薄或具有更高电荷密度的膜,同时对BOP辅助系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根据是否需要碱性电解质,目前国际上AEM的研发方向分为碱性电解质系统和纯水系统。前者的研发重点是提升电流密度和耐久性;后者是提升膜的稳定性,并使用先进的膜和无(或低)PGM催化剂来提升性能和耐久性。

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槽在高温(700-850℃)下运行,动力学上的优势使其可使用廉价的镍电极,如利用工业生产中高品质的余热(比如能量输入为75%电能+25%水蒸气中的热能),SOEC的系统效率(LHV H2 to AC)近期内有望达到达85%,并在10年内达到欧盟的2030目标的90%。

SOEC电解槽进料为水蒸气,若添加二氧化碳后,则可生成合成气(Syngas,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再进一步生产合成燃料(e-fuels,如柴油、航空燃油)。

耐久性是SOEC目前的首要问题,热化学循环,特别是系统停、启时,都会加速老化,降低使用寿命。目前固体氧化物的材料包括通过添加8%氧化钇来提升稳定性的二氧化锆。提升固体氧化物的性能、耐久性和降低操作温度是目前欧美研发的重点。 

我个人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技术是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电解器(SOPEM),目前全世界都在攻关,但进步不是很大。

总体而言,电解水制氢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提高效率,二是降低电价。现在电解水制氢的价格是50元/公斤左右,预计到2050年可降至13元/公斤左右,届时其经济性就会高于煤气化制氢。

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线有很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机遇。中国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在开展叠层太阳能电池、高温高效制氢等多项研究,希望未来和中国企业家加强产学研合作。比如,根据我们的调查,氢能在工业流程降碳中可以马上发挥作用的,是水泥与钢铁生产的低碳耦合,有望大幅度降低碳排放,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正在攻克这项难关。

责编|章伟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