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报智库“2021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报告”调研全面启动

中经报智库“2021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报告”调研全面启动
2021年09月16日 16:51 商学院杂志

文: 张浩然 胡嘉琦 朱耘

“双碳”已经成为2021年的年度热词。随着2020年中国正式向世界做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以来,节能降碳不仅仅只是一个目标和口号,更逐渐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021年9月15日,《中国经营报》、中经报智库、《商学院》杂志以“责任重塑,价值升级”为主题,共同举办“2021 ESG投资发展论坛”,同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学者以及优质上市公司,一起就ESG当下投资热点展开讨论与经验分享。

中经报智库联合智慧支持方贝恩公司,在论坛上首度独家推出“2021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报告”研究方法。通过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双碳”价值。通过指数研究,发现同业企业间“双碳竞争力”的差距,为提升“双碳竞争力”找到方向及方法。

评估框架解读

为了更好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程度,中经报智库联合贝恩推出了评估框架

指标体系全景展示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我们会要求企业更好地拥抱整个宏观关系的变化,“碳达峰、碳中和”是越来越迫在眉睫的一个变化。我们常常用八个字形容,叫‘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邹娟表示。

在变化当中,结合中国现在实际评估的体系和企业数据完备情况,中经报智库联合贝恩公司推出了评估指标和框架,共包含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和目标情况,包含整体在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是否公司制定远景目标。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碳中和”设想,以及节能减排计划,比如,新能源的结构和占比情况是多少,对于有些行业还比较适用电能的使用效率是多少。

第二个维度是评估目前减排成果,相关投入和措施、取得的认证和奖励等,同时也包含了人力资源的投入、整个举措的实施情况、整体行业奖励以及认证完成情况,也可以通过这种维度去观察到企业现在的发展状况。

第三个维度是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来实现目标和举措。比如,公司整体的管理、治理和汇报沟通情况,重视程度是怎样的?同时,整个汇报、沟通的频率、频次和影响范围是在董事会层面沟通、CEO层面沟通,还是小范围局部的以热点的方式沟通,都是评价的标准。

最后,评估企业在“碳中和”领域所达成的社会影响力,包括在官方媒体渠道的曝光度以及第三方媒体的曝光,可以从一个角度去评估企业现在的“碳达峰、碳中和”所处的状况、所处的位置。这四个维度希望帮助企业评估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的水平和情况。

聚焦企业“双碳竞争力”

“双碳”革命正悄然发生,对于企业来说,未来,将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市场利润的较量,更多地是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下如何有效地将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并且能够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将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变为“从绿到金”的发展动力,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企业来说,能够衡量企业“双碳”竞争力的科学且客观的指数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双碳”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永中认为,企业是个体,整个国家是一个大的系统,如果整个国家的排放很高,单个企业的排放可能意义不是那么大。所以,“双碳”竞争力应该理解为是低碳或者绿色的竞争力,更准确的理解是“低碳”。

从宏观上来讲,衡量一个国家的碳量,一般用一个国家的GDP、碳强度、能源强度,用消耗的能源量除以GDP或者碳排放量除以GDP。比如一个上市公司整个的经营产值、销售值,或者利润,就是用碳排放量或者能源消耗量除以产值、销售值,这样可以得出一个指标来做比较,从而来衡量企业的产出和成果。另外,在投入方面,节能减排的投资占整个企业投资的比例,这方面可以获得财务指标,从而作为企业“双碳”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随着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和碳市场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的实施,一些国家可能会跟进,碳交易的市场价格会越来越高,节能减排的效益会越来越高,相应地,碳排放较高产品的成本也会较高。在节能减排领域研发和投资较多并取得较大的成效、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更规范的企业,“双碳”竞争力较强。在新能源行业和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业的碳竞争力较强,在传统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和碳排放较大行业的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王永中指出。

谈及企业的“双碳”竞争力,世界低碳城市联盟秘书长章柏幸认为,企业的“双碳”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创新。

如果孤立地去看一个企业在碳排放领域里面到底有多少水平,其实有点过度高看碳排放的价值了。公司的“双碳”竞争力可以被定义为公司传统竞争力的升级或延展。由世界各国制定“双碳”目标带来的碳中和约束,让公司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增加了碳中和的新维度,低碳将会成为公司竞争的必然结果。

关于“碳中和、碳达峰”,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认为,碳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能源的问题。

时代的变革促使改变的发生。李婷认为,“我们正好处在人类文明又一轮升级换代的关键年份,不是个人是不是先进,是不是有竞争力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变革。”

清华大学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黄真平认为,“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包括了环境和能源发展,社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当碳达峰、碳中和的革命逐步向前推进,围绕在“双碳”目标之下勾画的发展蓝图,企业的“双碳”竞争力将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与金色共融共生

当“双碳”目标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每家企业都在探讨“双碳”话题及如何 “减碳”,在向节能减排的过程中迈进时,企业如何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

诚如《从绿到金》中所提到的“责任即能力”观念。史蒂芬·柯伟认为,责任其实是一种“反应能力”,应该从“高效能”的角度看待责任。一方面,不负责任常常是低能者的一种代偿性行为——因为低能,所以把不负责任作为“捷径”;另一方面,习惯性不负责任也常常导致低能,就如同习惯使用暗器的人不可能是武艺高强的大侠。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双碳”行动既是责任也是能力的体现。

面对减碳路上的压力,企业该如何更好地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变为“从绿到金”的发展动力?有关专家给出了深刻的见解。

章柏幸认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既统一又对立的哲学问题。绿色就是金色,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重心在于一个较长的周期,更多的是一个宏观经济层面的事情。自由市场经济、凯恩斯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恰好可以说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三种关系。自由市场经济必将导致经济危机,也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是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凯恩斯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一部分自由市场经济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这种调控依然建立在局部的利益最大化,可以理解为中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聚焦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解决,它随着主要矛盾的动态变化而调整经济战略,具有更好的普适性。

“如果从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就具有长远的经济价值。所以,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针对于“双碳”这个语境下来讲,一个企业想要在时间点达到“碳达峰”,后面实现“碳中和”,比如去种树,花很多钱去买碳汇,或者买碳信用,最后就可以实现“碳中和”,达到抵消,但这个是非常短期的,短期实现了目标,同时产生了非常短期的成本。

然而,企业做了一些技术改造,或者是做了一些节能方面的工作,这也是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目标。真正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就是企业在设立或者是制定国家战略的时候,要奔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去做。就像现在很多企业觉得已经做了节能改造就能长久了,其实并不一定。因为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企业的战略基础上的。这个战略如果是不可持续发展,就算再节能,如果企业不挣钱,还是得倒闭。所以说,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统一又对立的哲学问题。”章柏幸分析指出。

“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诸多的技术路径做支撑,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新的企业崭露头角,也会有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和挑战。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需要同时保障时,企业该如何更好更快地跟上“减碳”的时代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则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李婷认为,一方面要发展,要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不能被气候变化的风险把我们的家园毁掉,连生存的可能性都没有了是不行的。解决的最佳方案就是期待行业突破性技术规模化应用,这意味着投钱,意味着努力,而且还有以此为引擎带来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革命性的深度转型。

李婷提出,“无论从投资还是企业内生存发展来讲,智能、高效、数字又是一轮革命,‘零碳’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国讲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升级,把握住方向就是把握了未来。企业朝着这个方向走,就是把握住提高竞争力的机会。”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过程中,黄真平认为,经济效益如何应与社会效益共同考量,改革的速度和社会接受程度应同时被关注。最后,还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将“碳中”和“碳达峰”的策略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而且是负责任的、持续发展的。

对于如何在实现“双碳”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实现经济效益,李婷认为,从商业逻辑来讲,从商业企业发展逻辑来讲不可能不考虑赚钱的问题,不可能不考虑经济性,再好的创新不为市场所接受都是不可行的,应对环境危机需要有在市场上“玩儿得转”的方法。

谈到经济性和赚钱,李婷认为,追求“双碳”目标,企业需要转型肯定要投入成本,碳会跟成本效应产生直接的关系,这是毋庸置疑不用回避的。在追求”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以风能为例,过去十年,风能的成本度下降了40%,此前的补贴机制已经完成了行业的初始积累、产业培育已经完成,现在正处于评价转型的关键点。

苹果公司CEO库克曾讲过,苹果公司宣传现阶段技术的积累,市场的发展和整个环境的迫切性,没有必要也无需在保护地球和保护盈利上做选择题,不用“二选一”,任何一项绿色创新都能证明商业的可持续性、环保,这都是不矛盾的。

王永中认为:“过去,如果一个企业过度关注社会,可能产生一种正的外部性,产生正外部性的企业就没有积极性,因为正外部性不能完全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利益。现在特别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特别像低碳转型加快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观念、消费者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像美国有一些可再生能源电,比如煤电。假如说天然气的电,它有一些不同的价格,标明哪些是绿色电,哪些是化石能源发电,而消费者也有这种机制,就是消费者愿意给绿电或者可再生能源电买单,这个机制未来可能值得我们国家来参考,同时给践行绿色的企业一些激励。

未来,企业本身在理念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像一些中国企业,刚开始转到国外发展,基本上就是只和政府打好关系,不注重社会责任,不注重环保,到了四处碰壁,出现一些问题之后,企业才开始慢慢转变观念,所以企业的观念本身的不断提升,这是一个慢慢的、逐步的转变过程。”

可以看到,“碳中和”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目标,每个行业对自己的减碳路径都有所强调,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组织与企业广泛参与并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中,以跨界合作形成良性配合与互动,助力我国“十四五”规划与“3060”愿景目标的实现,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未来以来,将至已至!拭目以待企业会交出哪些“双碳”路上漂亮的答卷?11月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将发布《2021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报告》,敬请期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