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管理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言,真正的胜利也没有那么多取巧可言,最终的胜利都是熬出来的。
文|张可
ID | BMR2004
封面 | 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宫玉振
“过去的经营过程就像登山,稳定的山体就在那里,你确定好目标、规划好路线、组建了团队就开始攀登,即使攀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但只要你持续不断地进行调整、修正,大概率可以登上山顶、达成目标。但在今天这个大变局的时代,我们的所处环境更多像是冲浪,因为浪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在北大国发院EMBA举办的“变局时代的战略定力”主题论坛中,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宫玉振如是说。
宫玉振表示:“剧烈变化的环境使今天的管理者面临很多新的问题,首先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因素比如焦虑、迷茫。一旦环境变化,我们就会有失控感,不知道未来的趋势会如何发展;其次是急功近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所有人都想抓住眼前确定性的东西,短期行为大量出现,因为大家不知道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再次是随波逐流,环境的动荡导致无力感的产生,认为自己无法掌控环境,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容易出现放弃挣扎而躺平、摆烂的情况。”
由此,在这样的大变局时代,管理者的认知、心理和理念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战。这就要求管理者重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和组织的命运。
01
从历史中汲取战略定力
历史上有过无数的变局时代,大多数的动荡程度可能远比今天严重。我们称今天的变局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晚清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时间长度、结构性变化程度可能远比今天的冲击力度更大。对于管理者来讲,如果能从历史角度回望过去,可能会得到很多启发。
谈及变局时代的战略领导力,宫玉振以湘军为例做探讨。中国清朝后期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曾讲:“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无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有多么动荡和不确定,但我的内心一定要有定力,这才叫正道。罗泽南是湘军的大将,也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他说:“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越是动荡的时代,我们内心就越要有定力,越坚持不变,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这才叫真正有用的学问。
岳麓书院中有一幅非常著名的对联,它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胡林翼、罗泽南、曾国藩这些人并理解他们的追求。
上联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宫玉振解读称,这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自己要有判断力和定力。毁和誉是他人的事情,不能轻易地为他人的诋毁或赞誉所动摇。成和败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外在的环境,最终的结果用曾国藩的话讲叫做“尽人事,听天命”。大道自在心中,就是今天所说的高度自信。这是理学所追求的基本的人生境界,也是曾国藩和湘军之所以有强大定力之背景。
下联是:“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句话来自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宫玉振认为,如果上联写的是定力,下联写的就是使命感。君主和双亲的恩情什么时候能够回报,社会的价值体系什么时候能够确立,往圣先贤的道统怎么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这些皆是读书人必须有的担当。这副对联体现出了一种清晰的价值观,那就是不被外界环境所动摇,而是要有定力和使命感。
能否跳出眼前一时一地的得失,从更长远的时段和更大的格局来理解自己的使命和所处的组织,正因如此,才有了湘军这样一支部队。从组织角度看,湘军能够应对变局、顽强生存,根本是因为自我的认知和定位。由此,这样一个临时组成的、非正规军的地方武装,最后却挽救了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走向。
02
应对变局的三个组织要素
什么样的组织能够在大变局面前真正地改写历史,甚至主导历史?
宫玉振认为,第一要有信仰和信念。在剧烈变化的时代里,人们普遍会面临着目标感的迷失、信念感的动摇等根本性挑战。作为组织的领导者,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感,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感,最后,还要有强大的驱动力,这三点是驾驭变局时代的关键。更主要的是,必须把这三个要素传递给组织的每位成员,整个组织才会有坚定地信心和强大的动力。
有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人因为看见才相信。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一开始时就有如此的信仰和信念。但如果你能坚持信念,始终相信你相信的,相信信念可以改变历史走向,就有机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也就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中庸》里有句话叫“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信仰和信念,那么他一定会表现出来,而且表现会越来越显著,最后一定会发扬光大,打动更多的人,由此引发各种变化,从而扭转时局。
作为管理者来说,使命、愿景、价值观都尤为重要,湘军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乱世之中有定力,很重要一点是他们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如果坚定信仰,就算极其困难的事情依然可以解决,所有的障碍都会为你让路。所以,“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这就是曾国藩的信念。
湘军领军人物在大变局面前也会有恐慌、有怀疑、有迷茫,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坚持认为不能放弃身为读书人的使命。曾国藩讲:“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一有补。不然,但就时局而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在各项事务都废置不办、千头万绪、难以收拾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依靠那些忠诚坚定、愿意为国家和民众付出一切的人,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去阻止那些泛滥的欲望,否则,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社会恶化的状况就如那滔滔奔流的江水,不知哪里是尽头。
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中,领导者的领导力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曾国藩说:“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信之道,则当与彼赌乾坤于俄顷,较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世事纷纭,变幻无常,曾国藩曾把功业的成败、名誉的优劣、文章的工拙,全部归结到“运气”二字。时间越长就越加相信观点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他依然要尽人事,与运气一较高低,总不能让运气独胜而自己独败。
胡林翼说:“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办。”在看起来无能为力的时代,也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在动荡的、充满逆境的时代,所有人都可以沮丧,领导者不能沮丧;所有人都可以悲观,领导者反而必须把信心传递给组织成员。信念和信心的一步步传递,就有可能改变环境。
第二是意志和毅力。曾国藩和组织能够挽救败局,其意志和毅力不可或缺。《中兴将帅别传》中讲到曾国藩“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胡林翼“虽挫其气弥厉”,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忠义愤发,虽败犹荣”……湘军将帅最大的特点是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百折不挠。
曾国藩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但他咬紧牙关将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他撤安庆之围,以支援祁门、黄德,但他咬紧牙关不撤,终于打下了安庆。南京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大城,易守难攻,他却以孤军将南京围了起来,大家都说恐怕要重蹈清军的覆辙了,然而最后竟然立了大功。由此可见,如果坚持不懈,总能有志竟成。这场战役真正体现出了曾国藩的战略定力,即具有强大的韧性。
曾国藩说,“李申夫曾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请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李申夫认为,曾国藩与别人怄气时从来不会说出来,而是忍耐。夸张来说,就算把他的牙打掉,他也会连牙带血一块吞到肚子里,绝对不露败相。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意志力是真正保证战略定力最根本的要素之一。所以曾国藩讲:“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凡是做事,没有志气是不行的,没有倔强的性格也是不行的”,“艰难困苦,正是上天要将你磨练成英雄的好机会”……逆境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磨练自身的最好机会,逆境也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成人礼。
曾国藩为什么有这种强大的毅力,这其中也涉及理学中的“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曾国藩曾开玩笑说他要写一本书叫《挺经》,含义是挺直了腰杆不能趴下,这是领导者必须做到的事情,这也可以称为“韧性”。今天这个时代,“打硬仗”成为个人和组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意志和毅力是领导力最根本的构成部分。
第三是要有大局意识和耐心。变局时代往往是动荡的,但动荡的背后是有周期、有趋势、有规律的。要想驾驭变局,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跳出眼前一时一地的动荡,从大局和大势的角度来理解变局,并从容不迫地展开战略布局。
首先是大局意识。曾国藩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势则大局大计”,“应该从大的地方去分清界限,不要斤斤于小处去剖析微芒”,“余于大利大害所在,均悉心考究”。
曾国藩对大局的分析能力极强。他制定镇压太平天国的战略叫做“以上至下,顺江而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看得清楚,要从全局出发,收服江浙必先控制江西、安徽。控制江西、安徽必先控制湖南、湖北,因为长江是一个全局。为什么屡进屡败,就是因为未得形势。换到今天的情况,领导者只有把握住大局大势,才能真正把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节点上,扭转战局走向。
看清了大局大势,还要有充分的战略耐心。你永远可以相信否极泰来,所有的逆境都可以走出,但否极泰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仗要一场一场打,事得一点一点做,逆境也要一步一步走出来。曾国藩特别看重“耐心”。他说:“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胡林翼也讲:“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无碍,并不为过;一月而得数城,敌来转不能战,则不可为功。”一年打不下一座城,只要是对大局无碍,领导者就没有责任,虽然你能一月拿下几座城,却守不住,这就不能叫做功劳。所以,要从容不迫、稳扎稳打。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不要因为焦虑影响了自己的战略节奏,把时间当成最好的朋友。
03
夯实管理的基本面
有了信念和信仰,有了意志和毅力,有了大局和耐心,接下来就需要夯实管理的基本面,也就是要务实。“近来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故国藩治军,摒弃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细处致力。”“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规模要远大,眼光要长远,关键细节要把握得非常精细。
胡林翼讲:“兵事不可言奇,不可言精,盖必先能粗而后能精,能脚踏实地乃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湘军从来不存侥幸之心,他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基本面,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曾国藩说:“我楚师风气,大率尚朴实,耐劳苦。老湘营恪守成法,故声名历久不衰。”湘军的特点就是六个字:尚朴实、耐劳苦。
与曾国藩同期办理团练的有几十位大臣,曾国藩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其他人的名字不被人知道?为什么只有曾国藩练成了湘军?为什么只有湘军改变了时代的走向?是因为没有人肯像曾国藩那样下苦功夫、死功夫、笨功夫。
曾国藩最核心的六个字是“结硬寨,打呆仗”,为什么要结硬寨、打呆仗?真正的管理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言,真正的胜利也没有那么多取巧可言,最终的胜利都是熬出来的。这个过程中,第一需要坚韧的意志、强大的信念,第二需要扎实的基础、细致的工作。
“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计。但使能守我营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这是湘军行军的规定,走到一个地方,不管多晚、多累,首先不能休息,其次不能找太平军挑战,要先守好营地、做好工事、安排值守,确保给军营做好保障,做好该做的事情,丝毫不存侥幸之心,管理没有捷径可言。
宫玉振坦言,过去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时代,机会极多,冒险后成功的概率很大。但今天的机会越来越少,进入了阵地战、攻坚战的时代,这种情况下的胜利必须是熬出来的。组织的基本面是否坚固、牢固、扎实,是取胜最根本的要素。所以我们有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信念,同时必须有扎实的组织基础。
“管理者强烈的信仰与坚定的信念,是我们所讲的底层逻辑的起点。有了强烈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便可以在九死一生、屡战屡败的逆境之中有了强大的韧性与意志,有了专注与执着的精神,有了长远的眼光与从容的耐心,不为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时一地的成败所动。管理者便可以凭借强大的战略定力,着眼于管理的基本面,打造出价值驱动的组织,从而以长期主义与定力,带领组织在动荡时代成就其所从事的事业。”宫玉振说。
曾国藩和湘军领袖不是无坚不摧,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读曾国藩的日记就能体会到他的郁闷、沮丧、焦虑、彷徨,与普通人无异,因为这是人性的另一面。“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刻,只是永不被黑暗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对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真正的长期主义绝不是没有短期选择的冲动,只是永不被短期的冲动动摇罢了。”这可能才是真实世界的战略定力。(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商学院》杂志2024年11月刊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