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所及,皆是时光的痕迹

镜头所及,皆是时光的痕迹
2024年11月26日 17:15 摄影世界

摄影并文 / 江宏景

生活在快节奏的视觉信息时代,我们被纷繁杂乱的信息介质包围。有价值、有力量的影像将耐人寻味的信息定格成瞬间,让人注目良久,令人冷静、发人思考。

2023年10月27日拍摄的党岭村。党岭村位于四川省丹巴县丹东镇,这里植被茂密、湖泊众多、雪山壮美。深秋时节,这处川西秘境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江宏景 摄

我是新华社地方分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大量日常新闻摄影报道中,我更醉心于拍摄到那些为时代发展留下注脚的好作品,希望自己用有力量的影像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也是我创作的源泉——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真实感人的瞬间和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记录时代。

2023年6月1日拍摄的夜幕下的成都电视塔。江宏景 摄

在脱贫攻坚中,我持续多年摄影报道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使该村成为了脱贫攻坚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为该村巨大变迁发挥了影像的力量。阿布洛哈村曾是当地有名的“麻风村”,一直到2005年,因为有四川省教育厅干部、摄影家林强的关注,他拍摄的大量阿布洛哈村极端恶劣的生存状况的图片公布后,偏僻、贫穷的阿布洛哈村被世人知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了致敬林强前辈,十年后,我再次走进阿布洛哈。

2018年12月30日拍摄的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主跨1100米的泸定大渡河大桥是雅康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被誉为“川藏第一桥”。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运营,从而结束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江宏景 摄

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金沙江的支流西溪河。当地村民出行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攀爬垂直落差近1000米的悬崖,经过三个多小时到达山顶,再走半个小时平路可到乌依乡乌依村通车的地方。另一条则是下到西溪河边,通过溜索跨越西溪河,来到对面山上,然后再走一个半小时山路,抵达最近的一个小集镇——金阳县山江乡山江村石子坝,交通成为当地脱贫的拦路虎。

摄影人对 “麻风村”持续报道,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引起了当地政府对“麻风村”的关注和更多媒体人的介入。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阿布洛哈通村公路被纳入规划。当地政府克服高山峡谷、天气多变等不利因素,不惜动用米-26 重型运输直升机吊运大型设备。

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在2020年6月30日,一条3.8公里的通村公路建成通车了,这也成为我国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关于阿布洛哈村的影像报道,从实质上解决和推动了扶贫工作,使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新闻摄影报道在助力社会发展中的力量。 

2019年7月30日,在四川省理塘县八一赛马上,一位康巴汉子在展示五彩凌空。江宏景 摄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重大事件,我拍摄了很多人物。在随后的跟踪报道中,我持续关注他们成长、发展。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变化,也是时代变迁生动的注脚。

2008年5月17日17时12分,在被压在废墟下近125小时后,20岁的小伙子蒋雨航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获救生还。江宏景 摄

2008年5月17日17时12分,被压在废墟下近125小时后,20岁的小伙子蒋雨航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获救生还。他的母亲龙金玉从贵州凯里千里寻子,刚刚到达映秀就见证了这一奇迹。

蒋雨航被救出来时,周围除了消防搜救人员,还有大量记者。找到合适位置拍摄到被救瞬间是我当时着重考虑的。我果断爬上废墟边一个吊废墟横梁的起重机操作平台,举起手中提前调好参数的相机连拍三张,第二张定格了这一瞬间。画面中,赤裸着身体的蒋雨航(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午休后卫生间洗澡)被救援人员托起,背景是废墟。有评论评价这张图片:获救者赤裸的身体如初生的婴儿一般,是否暗示母亲千里寻子,儿子获救“重生”的意思呢?这种重生的希望是种力量,也是影像带来的力量。

第二天这张图片占据了各大媒体头版,也成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众多精彩照片中采用最广的照片之一。这样凝固的瞬间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好的图片传递着这种精神和力量。最为关键的是,由于这张图片的广泛传播,当年7月,蒋雨航成为北京奥运火炬在贵州传递时的火炬手之一;当年底,蒋雨航被救他的消防部队接纳为一名消防队员。后来,笔者一直跟踪采访到2018年,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市级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了。

2018年5月7日,在贵州省凯里市的黔东南消防支队战情保障大队,蒋雨航(右三)与保障大队部分官兵的合影。江宏景 摄

还有好几个类似的人物故事,都是因为笔者的因缘际会的相遇和持续的关注,他们的命运成为时代变迁的一个个生动的音符。我们新闻工作者紧跟时代、关注当下、深入参与、推动发展,这样的影像作品才会有力量。

2024年4月13日拍摄的四川省江油市永胜镇藏王寨村盛开的辛夷花。江宏景 摄

新华社原总编辑何平曾说:“记者的使命不仅在记录历史,更在于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有良知的摄影人,希望用新闻图片为社会尽职尽责”。新闻报道要求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影像作品,来满足时代和人民的期待。

2024年5月1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景区半山画廊栈道边,一名游客走近一株盛开的杜鹃花树。江宏景 摄

江宏景

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