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诗意审美与力量的对话

《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诗意审美与力量的对话
2025年03月30日 11:13 南方日报

文|蒋述卓

2025年春节,由徐克导演的贺岁大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上映,故事中的“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弹指神通”等武术描写,展现了金庸先生笔下丰富的武术体系,这不仅是打斗的招式和人物躯体化的展示,更是巧妙地推进了人物性格、命运和情节的发展。曾小月的论著《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聚焦于武术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揭示出武术对中国文学创作、武学思想对我国经典文艺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

《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

武术与中国文学,一个以身体为载体,一个以文字为媒介;一个崇尚力量的角力,一个注重诗意的表达,看似南辕北辙,实则同根同源。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滋养,共同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在书的第一章就讨论了“武术与中国文学的内在因缘”,认为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二者共同生长于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相同的文化元素陶铸了它们共有的文化品格”。

武术不仅仅是技击之术,文学也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武术和文学一样,有三种相同的“起源说”:劳动说、摹仿说与巫术说。武术在文学视界中与诗词、小说、戏曲等都发生着对话,无论是唐宋诗词,还是明清小说、戏曲,还是现代的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大家笔下,都得到了形象的展现。

从《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到李白笔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风范,到古龙先生的“无招胜有招”,武术与文学的交融早已超越了形式上的界限,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这种交融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深层次的互动与共鸣,是诗意与力量的完美统一。

武术套路中的一招一式,都是对自然万物的诗意模仿。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形意拳中的“龙形”、“虎形”,这些动作不仅是对动物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自然之道的领悟与诠释。武术与中国文学都体现了“道”的思想,武术家通过身体的运动,将自然界的韵律与节奏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式,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创造。“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武术通过身体来言“道”,是中国古代文学“言、象、意”三位一体的一环。

“个人通过内心的体验把握人道,再由人道加以实践,从而涤荡心灵、培养情操,这是武术诠释人道的过程。”武术的修炼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身体叙事。从基本功的打磨到套路的演练,从招式的运用到内功的修炼,每一个阶段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成长、超越与觉悟的故事。庖丁解牛需要“快狠准”,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不是一蹴而就,李寻欢的飞刀藏着他的情感和孤独……这种叙事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身体的运动轨迹来完成的,它比文字叙事更加直接,更加富有感染力。

武术的精神内核与文学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武术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与文学创作中的“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不谋而合。武术家追求“天人合一”“心斋坐忘”的境界,文学家追求“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两者都在寻找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体验。

《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从文学体裁、体道运思、审美观照和游戏精神等方面,阐释了中国文学中的武术表达和武术体现的文学审美。拳术、棍术、剑术、枪术、马术等武术技能,融合了文学中的动静、刚柔、阴阳、虚实、形神、气韵等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学与武术交织有序、错落有致的审美意趣。

中国文学中的武学描写,是文学对武术的艺术升华。“太极拳”“降龙十八掌”“小李飞刀”,这些武学描写已经超越了技击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美学意象。这种文化符号和美学意象被源源不断地用于后世的文学、戏剧和影视剧创作之中,不仅展现了武术的魅力,更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

古典文学中的侠客形象,更是武术精神最生动的文学表达。游侠精神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汉代达到顶峰,从《史记·游侠列传》到《水浒传》,从《三侠五义》到金庸的武侠世界,侠客形象始终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母题。李白《侠客行》中叹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些侠客不仅是武艺高强的武者,更是中国思想文化中道德理想的践行者,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正义、自由、忠诚、气节的追求,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文学创作中的“文以载道”与武术中的“武以修身”也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文学作品通过文字传递价值观念,武术通过修炼提升精神境界,两者都在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不是外在的功利性追求,而是内在的精神超越。

《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立意高远,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聚焦文学和武术本身,开启了中国话语建设的另一种可能。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进入一种杂糅混乱的模式,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参与宣传和表达,“非遗”名号都无法保护一种文化和技艺的纯正性。作为身体艺术的武术文化,更是形象多变,学个七八分像就能舞弄一番,而纯正的武术和武术精神,在短视频时代的“快餐文化”中得到了新的表达。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术与文学的融合展现出新的可能性。通过武术与文学的对话,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武术与文学的高质量对话,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在焦虑的时候,可以从外物获得内心的平静,打太极拳、读文学作品都是一种选择,从生理(身体)和心灵上得到自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超越性的精神追求。而武术和文学,其一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审视自己的身体,其二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内核。

正如《武术与中国文学精神》所示,武术与中国文学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景观。在这个景观中,我们看到了力量与诗意的完美统一,看到了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共鸣。通过武术与文学的对话,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作者为文学评论家,原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