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 行业清退近尾声,陆金所P2P业务基本清零

行业观察 | 行业清退近尾声,陆金所P2P业务基本清零
2021年09月21日 18:29 财经杂志

当前,陆金所已基本出清P2P业务。这标志着P2P存量资产曾达1600亿元规模的陆金所,实现了P2P业务的平稳退出

文|吴菲

编辑|张静

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贷平台成立,此后,P2P行业市场参与者猛增,但随着非金融背景的各P2P网贷公司治理混乱,行业乱象丛生。这个新兴行业的风险逐步显现,爆雷不断。

在此背景下,监管不得不出手整治P2P行业。公开资料显示,自2016年银保监会同多部委联合发起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国家和有关监管部门多措并举、追根溯源,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2020年11月,银保监会正式宣布,经过各方共同努力,P2P网贷的风险形势已发生根本好转,至2020年11月中旬,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已实现机构完全归零。这标志着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P2P时代正式落幕。

P2P行业“冰火两重天”

华尔街对信贷业务有一句行话:从事信贷业务就像走钢丝,银行信贷的钢丝离地面不到一米,融资租赁的钢丝离地面约两米,而无抵押贷款则是在十米高空走钢丝。诚然,不同类型的信贷业务对放贷机构的风控、经营能力有不同要求,银行信贷的经营相对容易,融资租赁次之,无抵押贷款的经营难度最高。

纵观全球信贷行业,大体分为两大类:有抵押贷和无抵押贷。前者包括银行信贷、融资租赁等业务,要求提供不动产、汽车或机器设备等资产作为抵押。银行主要服务于“三有”客户,即有规模、有抵押、有信评的企业,其风险偏好、流动性要求与经营管控手段较为严谨,经营难度最低,融资租赁次之。

后者经营主体主要是非银机构,包括财务公司、消费信贷、小额贷款公司,和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催生的P2P网贷。他们主要服务中小、小微企业,在满足这些的企业融资需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正如硬币的两面,这种信贷业务的特点是“三高三无”,经营难度最大。

所谓“三高”,即高成本、高风险、高价格。“高成本”指银行放贷动辄数十数百万元,乃至上亿元,而非银机构每笔仅几千元、几万元。同等的放贷总金额,非银机构耗费的管理及人力成本,却数十倍于银行信贷。“高风险”指银行服务的中大型企业大多经营成熟稳健,坏账率通常在2%左右;非银机构的客户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坏账率通常在8%-18%,相应的风险成本,传统银行贷款利率无法覆盖。“高价格”即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本高,贷款机构风险定价相应就高。

所谓“三无”,是指无报表、无信评、无抵押。“无报表”即中小微企业大多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体系,数据零散碎片化,贷款公司要花时间再造报表,不但耗时耗力,还很难全面评估风险。“无信评”指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历史短、经营不稳定、管理不规范、数据不连续完整,在国内信评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难以获得满足银行要求的信评报告。“无抵押”指银行提供以资产抵押贷款为主的产品,中小、小微企业缺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且经营基础薄弱、经营稳定性差,很难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核。

而具有“三高三无”特征的P2P业务,却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且即便贷款利率高,不少客户仍愿意承担。究其原因,一是国内贷款需求大,二是传统银行的风险敞口控制严。据统计,出于对风控、成本等方面的不同考虑,全球信贷市场可分为银行贷款市场和非银行贷款市场,两个市场虽存在一定重叠,但已基本形成明确分工。其中,银行贷款市场占比约为80%,以传统银行为主,从事有抵押贷款业务;非银行贷款市场占比约为20%,通常由小贷公司、财务公司、消费信贷、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从事无抵押贷款业务。

毋庸置疑,虽然市场占比较小,但面向广大小微企业、低收入个人的无抵押贷款业务,在国家扶持中小微、鼓励创新创业、改善社会民生过程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其中,随着现代互联网科技发展而兴起的P2P网络借贷,便是无抵押贷款最便捷的渠道之一。但显然,它也面临着起步晚、难度高、风险大等问题。

作为中国P2P网络借贷模式的早期探索者、曾经的P2P头部“大平台”陆金所,其发展模式通常被同业所模仿和追逐。尤其在国家启动P2P市场的全面整治以来,陆金所的动向更是备受市场关注。

2011年,陆金所成立,起家业务便是P2P网络借贷。经过几年发展,到2015年,陆金所P2P业务交易量已居国内同业第一,并于当年第三季度首次超过美国P2P平台Lending Club,跃居全球P2P平台前列。

伴随监管政策收紧,陆金所自2015年起开始谋求转型,探索开展小微企业贷款、财富管理等业务,并将自身定义为“技术驱动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2019年7月,作为其中一家主动配合监管落实网贷“三降”要求和全面退出P2P业务的公司,陆金所进一步明确了出清P2P业务的详细计划。

经过持续、有序的转型,陆金所逐步褪去P2P的标签,转型为以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为主、兼具财富管理业务的信息平台。陆金所控股发布的2021年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在P2P存量资产大幅压降的同时,陆金所零售贷款业务中小微企业主用户占比已提升至77.6%,较去年同期高升5个百分点。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陆金所P2P历史业务占比为0,基本实现清零。另有部分陆金所客户透露,已提前收到陆金所P2P投资全部本金及相应利息。

也就是说,当前陆金所已基本出清P2P业务。这亦标志着P2P存量资产曾达1600亿元规模的陆金所,实现了P2P业务的平稳退出,成为P2P行业率先完成良退的典型案例。

前花旗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业务主管称,陆金所既是初期的P2P平台探索者,也是平稳实现P2P良退的极少数且体量最大的企业之一。从公开披露数据可见,陆金所已成功转型为小微企业贷和财富管理信息平台。

一长期观察互联网金融的证券分析师称,陆金所主动有序、平稳地清退P2P存量业务,有效保障了客户权益,与在清退网贷业务过程中陷入纠纷、“跑路”遁逸的机构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业绩保持稳健增长,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7.1%,净利润同比增长33.4%;同时,活跃投资者数由去年二季度末的1280万人增长至1480万人。

何以实现平稳良退?

在保持客户与收益稳步增长的同时,陆金所为何能实现平稳良退?多名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陆金所的金融基因。自2015年掀起的P2P浪潮中,具有金融背景的公司大多凭借较好的风控能力过关斩将,反观非金融背景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几乎全军覆没。陆金所传承了平安高度重视风险控制的金融基因,在品牌、技术、业务与生态协同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陆金所能在P2P出清浪潮中继续企稳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是经营模式的差异。陆金所运用“传统金融风控模式+保险大数法则+科技大数据”的模式经营P2P网贷业务。传统金融风控模式,即把传统金融业的风控技术、风控模型、定价模式等应用到P2P网贷业务经营中;保险大数法则,则是运用保险的大数法则防范风险、守住底线,处理好小额信贷业务中最关键的分散风险、化解风险难题;科技大数据,就是基于更广、更深、更宽的大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基于上述模式,陆金所可根据不同类型贷款人的情况,动态调整相应的风险管理数据模型。

三是陆金所团队的国际化。陆金所的高管与经营团队来自花旗银行、麦肯锡、摩根士丹利等公司,具备金融、科技、大数据方面的跨领域经验。该团队研究建立了10年以上的信贷风控模型,并成功把模型运用到线上场景,可有效防控各类风险。

良退后路在何方?

中泰证券研报表示,2020年中至今,金融科技行业监管持续趋严,有关部门相继发布多项新规,涉及互联网小额贷款等诸多领域,这将加速行业的整合自律、优胜劣汰,一批不合规的机构将被淘汰出局。同时,陆金所等有着强大韧性与灵活的业务调整能力的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将迎来利好。

陆金所控股招股说明书显示,在平稳退出P2P的同时,陆金所也积极加快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和财富管理信息平台新模式。陆金所控股正根据Hub & Spoke模式,积极驱动业务转型,不断完善陆金所控股的小微企业贷与财富管理信息平台,销售基金、投顾组合、养老投资、保障保险、健康保险和证券投资等产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陆金所未来将走向何方?从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冀光恒在线上业绩发布会的发言中或可找到答案。“陆金所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良退,一是因为传承了平安高度重视风控的金融基因,通过有效风控模式与手段严守风险底线;二是因为运用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科技,赋能金融。陆金所主要服务小微企业主的日常经营,这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陆金所将通过领先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定价能力、抗风险能力,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完成业务的平稳转型。”冀光恒说。

另据公开资料,陆金所未来将继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结合有效的风控与定价模式,为广大企业和个人客户,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丰富的零售信贷业务和理财专业信息服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