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 服务农耕全流程

“机器换人” 服务农耕全流程
2024年05月15日 16:02 环球网

来源:光明日报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苗全(左)在田间查看播种情况。周存笑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春耕接近尾声,看着最新一代的耕播一体机在黑土地上并驾齐驱,我对今年的收获满怀期待。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农业生产“机器换人”,提高农民“耕种管收”效率。2010年前后,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科技人员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免耕播种机。随着免耕播种机的推广普及,播种效率大大提高。原来靠人力耕种的时候,一垧地要六七个人用马犁杖干一天,现在用最小型的两行免耕播种机,一个人驾驶,两个人配合加种子和化肥,一天就能种10来垧地,劳动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不仅如此,耕地质量也大幅提高。

此外,我们还将“耕”加入到“播”的环节中来,实现了“耕”“播”一体化。今年,耕播一体机一次作业可以完成秸秆处理、深松条耕整地、化肥深施、精量播种、铺设滴灌带等工序。

随着“机器换人”的深度推进,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机械化。在田间管理阶段,原本要靠人背着手动的喷雾器进行喷药,现在,无人机帮助我们实现了“先观察,后实施”,哪块有草、哪块有虫子,一目了然。无人机的运用助力精准农业的发展,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大幅提高了田间管理的效率。

在收获的季节,我们研发的收割机也可以大显身手。目前,我们已经设计出适合玉米、水稻、大豆、高粱、麦子、谷子等不同作物的收割机,可以根据地块的大小和粮食的种类选择不同的机器。例如,农民利用机器可以完成玉米收穗、扒皮、脱粒等一系列工序,在地里收完,回家就能直接装入粮仓。

目前,吉林省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90%以上。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新需求,不断对农业机械进行升级改造,让禾苗在黑土地上茁壮成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梦、苏雁、杜倩、常河、任爽、李宏、张国圣、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李梦、金永成、芦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