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岁时记|立夏·风暖昼长 草木葳蕤

农耕岁时记|立夏·风暖昼长 草木葳蕤
2024年06月21日 13:46 环球网

来源:环球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日我们迎来夏至节气。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之“至”有三义:一以明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夏至节气的到来,标志着阳气的极盛和万物生机的鼎盛。

夏至三候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是属阳的动物,夏至之日阳气渐衰而阴气始生,鹿角感知阴气生发而开始脱落;过五日,夏至二候,已是荷花初绽的时节,雄蝉因感受阴气之生鼓翼而鸣;再五日“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这个季节从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了出来,喜阴的半夏生长,也意味着夏天过半。

夏至与农耕

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夏至对农作物种植、田间管理、农业生产等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夏至时节雨热同期,杂草生长速度加快,很容易掩盖植株,并与作物争肥争水争阳光。此时需要锄草松土,保障作物健康成长,因此便有了“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一说。

雨水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夏至节气的雨水为农事提供了指导意见。俗话说“夏至无雨三伏热”,说的是夏至这天不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会比较炎热,很可能会发生伏旱。老话还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此时夏播作物刚刚播种,湿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出苗、作物生长,并可缓解伏旱发生。夏至节气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夏至民俗

夏至前后,北国的樱桃,江南的梅子,南国的荔枝,这些反映节气变化的时令风物也开始成熟上市。“荔熟蝉鸣云纱响”,蝉始鸣时,也是荔枝初熟时。岭南民间认为“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因此对岭南人来说,夏至吃荔枝,无疑是最好的滋补。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方的习俗。夏至前后正是新麦成熟的时候,将新麦制成面,既可以用来祭祀,又可以尝新,一举两得。俗语讲“吃过夏至面,一日短一线”,煮一锅面条,过一遍凉水,再码上各种调料和配菜,正所谓“一碗面下肚,暑气消大半”。夏至时节,夏季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人心火最旺,此时还可食用西瓜、荷叶、绿豆等清热祛燥的食物,以平衡过盛的心火,驱散体内的燥热。从人文风情到饮食文化,夏至节气都展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养生智慧。

夏至时节举行祭祀仪式并庆祝丰收,这一传统从古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夏至期间有四大祭祀,分别是祭祀太阳、天地、祖先和水神。古人会在夏至时节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感恩、对祖先的尊重和追思,并祈求庇护保佑和风调雨顺。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扇子成为古人夏日解暑的必备之物,因此民间有女子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的习俗。古籍中也有夏至赠扇的记载,《酉阳杂俎·礼异》记:“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用来扇风纳凉、消除体热、消夏避伏,脂粉用来消除汗味,还能防生痱子。此外,“扇”谐音“善”,因此赠扇既有实用性,也传达了古人结交善意的美好寓意。(文/武玉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