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环球网评:传承千年文脉,书写致富河、幸福河时代答案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环球网评:传承千年文脉,书写致富河、幸福河时代答案
2024年06月23日 10:56 环球网

来源:环球网

6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活动启动现场,通过情景讲述、音画视频、文艺表达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大运河作为交通动脉、经济命脉、民族血脉、传承文脉的载体,连接古今、润泽中华的恒久魅力,书写致富河、幸福河的时代答案。

护水脉绵延,让“历史之河”奔流不止。一河跨古今,千年文脉长。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是活着的历史,也因此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北京实施萧太后河(朝阳段)综合治理及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建设项目,高标准建成马家湾湿地公园,建成白河森林公园等一批滨水空间;杭州推进大运河沿线地区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系统梳理88条河道生态廊道,实施大运河水系10条河道综保工程。悠悠大运河,是水路更是文路。北京实施200余项文物保护和超300项考古发掘工程,倾力呈现“人文河”;浙江制定出台《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运河文化保护文件,构建起大运河文化传承弘扬的“四梁八柱”。十年来,从北京到杭州,沿线各省份为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绵绵用力,让古老大运河不断焕发新风貌。

传文运悠长,让“文化之河”润泽百姓。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兴。历史上大运河漕运繁盛、滋养两岸,如今大运河活力无限、造福四方。在北京,建成开放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和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文化设施”,其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和市民热门打卡地;在杭州,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在保留工业化城市记忆的同时,充分植入运河文化,融入时尚潮流元素,让“钢铁巨兽”化身“人民公园”,可游可憩;在宁波,当地打造了以运河文化为主体,海丝文化、商帮文化、开埠文化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金名片”……千年古运河,万般气象新。从北京到杭州,每一座沿岸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运河诗篇,使得越来越多大运河的生态优势、发展福利转化为两岸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惠民成果,书写出一个个属于“人民”的运河故事。

促交流互鉴,让“千年之韵”焕新出彩。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文化是至柔至刚、深入持久的力量,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保护传承利用,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扬州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河南主动与海内外运河城市交流合作,举办相关论坛学术会议;“运河之韵——江苏省美术馆版画精品展”先后走进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河为媒、交流互鉴,今天大运河的“世界朋友圈”遍及五大洲,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放眼未来,用好用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向世界讲好大运河的故事,积极开展多语种、多渠道、跨平台、跨文化传播,续写中外文明美美与共的动人故事。

滔滔运河水,千年韵致传。从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文脉流淌,大运河所承载着民生福祉、蕴藏着浩瀚历史,彰显着中国之治。让我们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正确把握保护、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创新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的理念方法、实践路径,相信中国大运河这条巨龙,定会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夺目风采,流淌出更加恢弘壮阔的“史诗”。(明月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