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提供的大口径炮弹等消耗类弹药数量不足,是乌克兰前线部队面临的头号大事。尽管西方国家开足马力生产并全球采购,但依然无法填满俄乌前线的“弹药黑洞“。眼看主张援乌新政策的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即将上台,欧洲国家也开启了新模式——给乌克兰钱,让乌克兰自行想办法生产。
只是欧洲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挨了狠狠的一记耳光……


美国《华尔街日报》26日称,乌克兰的欧洲盟友目前很难为其继续生产足够的武器。因此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直接给乌克兰钱,让他们自己生产。
在这一新方案中,欧洲国家将为乌克兰政府提供资金,让资金短缺的乌克兰军火制造商生产部队需要的装备,包括可以打击俄罗斯领土的远程导弹和无人机。乌克兰方面会告诉出资的欧洲盟友他们计划与哪些公司合作、具体购买哪些武器,后者则会在审查生产商信息后决定是否同意此交易。
尽管这种模式无法提供类似“爱国者”反导系统这类先进武器,但理论上可以部分满足大口径炮弹等乌克兰急需的消耗类弹药。这种做法被称为“丹麦模式”,因为是丹麦方面在今年早些时候和乌克兰一起提出的解决方案——据说因为资金不足,乌克兰军工行业并未全速运转,其生产效率仅为最高的三成。


“丹麦模式”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现实一再证明,欧洲国家的决定会经常性的“脑抽”。这不,最近多家西方媒体集体爆料称,由于乌克兰自行生产的迫击炮弹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乌军不得不召回了多达10万枚120毫米大口径炮弹。
报道称,这些由乌克兰制造的120毫米炮弹主要用于战场阻断俄军步兵的冲锋,但乌军士兵抱怨说,它们只有1/10能够正常发射和爆炸,其余的要么是飞不远,要么是落地不爆炸,甚至卡在炮管里。面对乌军前线部队的大量抱怨,乌克兰国防部在声明中称,“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可能是火药质量低劣,或违反了弹药储存条件,导致(迫击炮弹)受损。”乌克兰国防部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改用进口炮弹。”
好家伙,双方这皮球踢得厉害:欧洲说造不出足够的炮弹,乌克兰自己造吧;乌克兰说自己造的炮弹质量不过关,还是欧洲来吧……

其实“丹麦模式”从一开始的思路就有问题——欧洲的弹药产能为什么跟不上?除了欧洲军工厂的生产效率还需要提升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原料不足,尤其是充当炮弹发射药的硝化棉供应不上。
但欧洲凭什么会认为乌克兰就能够获得充足的炮弹原料?如今设备陈旧残破、电力时常中断、工人严重不足的乌克兰军工企业,又如何能够保质保量地生产足够多的炮弹?
说到底,欧洲也是在为摆脱乌克兰的战争包袱做准备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