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工会驿站“爱心+法治”助推维权服务更上一层楼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在既有工作机制中不断增添新的应用场景,增强工会维权服务的时代性、贴近性,期待其他地方工会也能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对既有工作机制的升级优化,建立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机制,促进维权渠道更畅通,援助路径更多元,暖心触角再延伸。
据12月2日《工人日报》报道,河南省南阳市总工会以全面加强职工法律援助工作为突破口,把法律援助资源更多地投向薄弱环节、重点人群,把维权服务从“抓末端、治已病”向“抓前端、治未病”拓展,推动工会法律服务进驿站。通过工会驿站“爱心+法治”方式,以务实举措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法律援助服务“零距离”。
在已成立的工会驿站中设驻点法律援助律师,在新成立工会驿站时同步设置工会法律援助律师联系牌,无缝对接、融合融通,丰富了工会驿站的服务场景,拓展了工会驿站的服务内容,也让维权服务的距离更近、质量更高。
维权服务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近年来,在全国总工会的指导下,各地工会不断增加工会服务阵地的功能和应用场景,采取了不少新措施——有的在工人文化宫中增设职工培训基地和相关项目,让职工在享受工会文体服务的同时,有机会和条件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技术技能;有的在“零工客栈”“农民工维权服务站”中增加“劳动争议调解岗”,让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灵活就业人员在实现就业的同时,劳动经济权益也能有所保障;有的充分利用当地职业教育资源,与有关部门联建或者单独建立工匠学院,职工素质得到持续提升和加强,等等。这些增加的项目、优化的流程,在一点一滴地增强着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当前,尽管地方工会维权服务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一些基层工会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为职工提供的维权服务不够充分,契合度有待提高;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有的工会组织不健全,有的成立时间短、工作人员多属兼职,有的没有得到企业行政和管理者的充分支持和重视,维权服务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有些地方可能存在“满足于有,不追求精”的现象——维权服务只是在原地“转圈圈”“打转转”,缺乏工作特色和服务亮点,等等。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会维权服务的效能,也提示有关地方要打破旧框框,拓展新思路。
事实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优势,充分了解职工的所需所盼,充分发挥相关机制的联动作用,强化工会维权服务的制度创新、方法手段升级,已经在全国总工会公布的多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中得到了印证,也为工会履行好维权服务基本职责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
一来,一些地方工会应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建立更多助力工会维权服务的新制度、新机制,持续夯实工会维权服务的法治基础、制度基础;加强与同级人社、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的联动,深化“一函两书”、劳动用工“法治体检”等机制的作用发挥,让工会维权服务的抓手不断具象化、实效化。二来,可以立足工会改革创新,通过工人文化宫的升级改造、功能优化,促进工会维权服务阵地的升级换代,提升服务职工的能力;通过工会驿站全覆盖、扩大数智化工会驿站的规模等,拓展服务职工的领域,提升服务职工的效能;通过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体协商,引导平台企业算法向上向善,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益保障有质的改善。
在既有工作机制中不断增添新的应用场景,增强工会维权服务的时代性、贴近性,期待其他地方工会也能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对既有工作机制的升级优化,建立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机制,促进维权渠道更畅通,援助路径更多元,暖心触角再延伸,不断推动工会工作的品牌化,提升服务力和引领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