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近年来,中交一公局四公司聚焦“大城市”主业,深化拓展多元业态,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助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为更多市民带去“海绵”福利。
下雨时吸水、蓄水,干旱时将储存的水“释放”……近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的深圳公常路下穿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筛子”路面透水有奇效
走在深圳公常路中山大学校区段,道路两旁和中央的绿化带郁郁葱葱,路面上车流穿梭。一眼望过去,和普通的城市道路相比,似乎看不出有何不同。
项目海绵路的“呼吸功能”,主要依靠透水路面和雨水花园两部分来实现。不同于常规城市路面,海绵路的路面采用的是透水混凝土。这种布满无数孔隙结构的混凝土,就像一面网眼细密的“大筛子”,可以让雨水快速自然渗入,再通过铺设的砾石层和素土渗透到地下。缓解城市路面积水的同时,又给土壤和植物留下了充足的水分。
透水混凝土的大量孔洞能够过滤城市污水,减少降雨时的地表径流,真正实现“小雨不湿鞋、不脏鞋”。此外,对比普通路面,透水路面传导热量更高效,又能吸附部分空气污染物,相当于给道路加装了一层“滤网”,过滤掉杂质和污染物,还减轻了市区热岛效应,让城市环境更洁净舒适。
近年来,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每逢暴雨,往往容易发生“水漫金山”的尴尬场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雨水只能单一通过下水道、排水管网等集中快排,一旦发生强暴雨,就很容易导致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在响应深圳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举措的基础上,深圳公常路项目结合实际地形地貌,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配套设置雨水综合利用措施,因地制宜对项目5米宽和2米宽的绿化带完成了海绵化改造。
现在的公常路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了近70%,污染物对比改造前降低了60%。海绵城市和景观设计的巧妙融合,让公常路成为连接深圳和东莞的一条高颜值多功能生态景观大道。(姚锐丹)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