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张硕
近年来,剧集市场出现了一种“历史考据+悬疑叙事+当下表达”的微观历史剧,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微观细节,以及既定历史结局的“规定情境”下,对故事和人物展开虚构和联想。与传统古装剧相比,它叙事的自由度更大、严整性更强,集数体量更偏小巧,典章器物、组织架构等均有据可循。
微观历史剧让传统说新话
这类作品以微观视角展示时代剖面,帝王将相退隐,市井民生上位,同时用现代价值观念与观众共振。经过《显微镜下的大明》《繁城之下》等剧集的接力探索,到不久前热播收官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微观历史剧的样貌愈加清晰。
拓展探案剧版图 延伸叙事空间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传统范儿”很足,以艺术的方式“造境”,用生活流和趣味性的讲述绵绵用力,故事与当下的适配程度也更为妥帖。该剧以“画中藏案”的手法将古画有机融入叙事,观众随着卷轴的渐次铺展,远探往昔,近看端倪。
创作者把视角下沉至宋代东京城雀儿巷的一户平凡人家,赵不尤、温悦一家五口的生活脚步引观众“置身画内”。进入繁华喧闹的瓦子里看一看孔明灯、皮影戏、木偶戏等传统文化,领略一番打铁花、血社火、目连戏、傩戏等非遗传承……然而,这些元素并非只是衬托故事的背景,比如价格昂贵的“四合香”就被用作破案的重要线索。同时,剧中展现的这些服饰、美食、娱乐,蕴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追求。
该剧并未止步于奇观效果的营造,更没有像穿越剧那样以今人认知教古人做事的粗暴解题,而是用现实主义建构古代悬疑,将烟火气与人伦美融入案情讲述,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探案类型剧的版图。
游走于众多案件之间的赵不尤既是家中顶梁柱,又是个中年“小男人”,这个每日临渊履薄的良善小吏,因替领导背锅而被意外辞退。演员把机锋藏在了低眉顺眼的日常背后,演出了人前低调,实则洞察一切,为亲人、为正义搅弄风云的小家之谋、大家之道。女主角温悦则自带一段破碎的前史,在给角色设置了强大的初始势能后,一家人的秘密与危机便随着一桩桩奇案渐次显影。然而,温悦心底对家的那份珍视与守护,从未被雨打风吹去,她在现实的羁绊与拷问中展露出人性的弧光。
还有理科“学霸”小弟赵墨儿,仵作奇才小妹赵瓣儿,看似糊涂却绝非凡角的赵家老爹,一家人组成了面貌清奇的家庭群像。他们操心都城生活开销大、不易居,为换好房子凑银钱、找工作……透过这些生活常态的铺陈,观众看到了古代升斗小民的窘态与顽强,也看到了他们各自想要守护的“小确幸”,这些都足以与当下观众产生真实热络的交流。比起朝堂权谋争斗,这些藏伏于高能主线下的情感脉络,能够下潜至更为丰富的社会议题,也由此延展出更大的叙事空间。
体察人性灰度 洞悉古今之变
《清明上河图密码》以案件为触角,剧情逐渐铺展出更多人的命运,凡出场者,既是过客,又是主角,每个角色都有高光时刻。帽妖案里,为了低价拿地的章七娘不惜编造帽妖的传闻,用权势和恐惧成功操控人心。科考案中,权贵世家找人替考,阻塞了寒门学子上升的通道,但宋齐愈依然相信凭自己的热血和才情能够澄清玉宇,可理想主义的微光终究照不亮长夜寒天,他解开了榫卯,却解不开现实的枷锁。
东京城里,半是挽歌。剧中赵不尤几次在《开封府题名记碑》前沉思良久,轻抚“包拯”名字的这一细节直击心灵——仅凭个体良知的单打独斗,已然于大势无补。通过聚焦基层生态、探入社会腠理的微观视角,折射出北宋末年政治秩序和权力运行的种种乱象与危机,隐然敲响了王朝倾覆的丧钟。
以小人物负重解谜为切口,体察人性灰度、洞悉古今之变,此类剧集已逐渐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显微镜下的大明》反映了“困在系统里的小人物”这一现代母题。故事将帅家默放置于错位的权力机制和凝滞的社会系统这张巨网之中,让大明这席锦袍之下的魑魅魍魉一一显形。《繁城之下》则描绘了底层小人物的摇摆图景,以及光怪陆离背后的人心仓皇。这类穿透皮相、见微知著的微观历史剧集,从陌生的边缘人和极致的案件情境中,让人仿佛嗅到了水果在腐烂前散发出的那股奇异而浓烈的香气,进而触碰到朝代更替周期率的一鳞半爪。这些故事透过每个小人物的“挣不脱”,推演出每个王朝的“逃不掉”。
网络媒介正在深度重塑着剧集样貌,在文娱视听消费“向短而生”的当下,长剧思维往往导致观众在减速叙事里逐渐失焦。随着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重心的转移,历史剧的视角、调性与形式,都在不断被重新定义。《清明上河图密码》《显微镜下的大明》《繁城之下》等剧集,以“炼词炼句”的心性和体态,把握和利用了这种融合性。这些作品通过巧妙处理虚实之间的张力——既坐实望虚,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又以虚证实,透过虚构的故事展现当时,将藏匿于史书褶皱中无从发举的人物表情和内心波澜一一复现,在历史探案故事与中短篇剧集的结合中,豁然打开了新赛道。(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