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员的大厂人,接下来都怎么走?

被裁员的大厂人,接下来都怎么走?
2022年04月07日 14:38 李希昭

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离我们越来越近。疫情加速了这个趋势。

上周末我封控在家,发起了一个小活动,邀请朋友或陌生人交谈。得到了一些惊喜的意外收获。

相比对失业和不景气的焦虑,小伙伴们都被动或主动卷入了对自己的重新思考。我想要什么?我的核心事业是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疫情加速了我们对自身的追问。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愈加坚定的小伙伴。

有一个从阿里出来的同学,连续经历了3次才干一年就因业务变动引发的裁员。最近问他忙啥呢,他说最后决定在家当全职爸爸,照顾孩子。妻子倒是支持,只是家里老人不太开心。但孩子总归需要有人照顾的,他说想开了。

最近有不少同事、朋友分享隔离日记,居家的日子里,和孩子朝夕相处,原本忙于工作的人也开始觉得,育儿是一件非常快乐有价值的事情。

关于全职奶爸这件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出了一个节目《全职爸爸》,喊出口号“做最硬的汉,吃最软的饭”。猎聘网今年公布的一项职场人调研显示,在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前提下,40%的职场男士愿意当全职爸爸。时代真的变了。

类似“不想努力了”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的文化,在日本已经盛行多年。“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少子老龄化日益严峻、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欲望社会”出现,令民众心理产生不安与失落。

1989年后,日本从“增长型社会”转型至“成熟型社会”,基本告别“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为“适量生产、适量消费、资源循环型”社会。

人们向无止境地追求物质富足和占有欲说“不”,希望在返璞归真的生活中找寻人生的意义。

我有一个多年老友,原本在大厂工作五年,收入和级别都很美好。有一段时间为了追随爱情辞职搬去了北京,去年爱情破灭后又回到原来城市,之前的岗位已经没有了。想跳去另一家大厂,对方给出了现金+股票年包150万的美丽价格,老友当时尚未体验到不景气,只因一点小不满竟拒绝了offer。没想到短短一两个月后,形势急转直下,大厂HC被锁不再开放。

老友后来花了很大的精力辗转于面试和内推。慢慢的,想了很多后,好像对去大厂没有多大兴趣了。

她说,以前都是打工人思维,哪里有高薪就去哪里,在大厂的五年,虽然职级和薪资上升了不少,但都在为公司创造价值,实际上没有为自己投资和增值太多,没有真正积累下自己的资源,以至于很多时候离开了平台,剩下不了太多自己的东西。

她最近在重新读《富爸爸穷爸爸》,觉得核心就是要投资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的资产增值,持续产生新的收入,然后拿新产生的收入再去消费和投资。

最终,她决定以合伙人的身份进入一个创业项目,负责一个全新品牌的孵化,从0开始。

大厂这个标签,在这样一个时代,越发变得更围城。有人放弃了,有人却挤破脑袋想进去拿一份稳定的保障。

今年36岁本命年的汪先生,和在创业项目里卷到身心俱疲的陈小姐,都想到大厂里安稳地生活,每个月稳稳地拿到收入。

汪先生原本在某银行拿着稳定的工资。四年后,新来的大领导年轻有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改革,汪先生所在的不痛不痒的业务突然而迅速地被裁了,一层一层地裁。

被裁后现在进入到第4个月了。汪先生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有两次觉得十拿九稳了,聊得特别好,信心满满。最后人家委婉地说,一些软性的东西不太合适。汪先生说还能是什么呢,年龄偏大了。他嘿嘿笑着在电话里跟我说,“我要是用人单位,我也觉得尴尬,我也想找年轻的,又便宜又有活力。”这几个月汪先生一边找工作,一边想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能干点啥。

90年代的日本,2008年后的美国,这些都发生过。工程师失业后去便利店打零工,或者做临时兼职,比比皆是。今天我看到新闻浙大的博士没毕业,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先送着外卖,也不耽误继续搞科研,送外卖锻炼了身体作息规律后,反而晚上再也没有失眠过。

我们普通人在这个时代该怎么办?没有任何的办法,就是适应。我们由不适应到适应,由被动到主动,必须要适应这样一种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汪先生的孩子马上读小学,为了换个好学区,他筹划换房子,但在深圳换房子成本非常高,他还是没有找到工作。“今年感受很深,人生挺难的。”我几乎能从电话里看到汪先生憨憨胖胖的样子和这个落寞的瞬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算是陌生人,很想跟他说一声没事的,加油。

我跟陈小姐2012年在大理认识,她是一个阳光开朗充满光芒,神似宁静的漂亮女孩。最近聊天才知道她这几年一直做直播项目,做的小有起色。也是因为做得好,被一个老板邀请到深圳来,却发现项目发起人基本就是空手套白狼,觉得累了,隔离结束后,决定离开深圳。她现阶段非常渴望进到一个大厂躺平,不用再操心员工的工资,不用周旋于投资人和合作方之间。

我想励志故事不代表普遍规律。创业能够成功的概率极低极低,我们要允许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其他可能性。

有时候只要你愿意迈出去,同频共振的机会还是很多。

我最近因为写文章认识了一个创业宝藏前辈,发现竟然是我闺蜜的前同事。宝藏前辈跟我说,你闺蜜是我对接过人最好的产品经理。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又很骄傲。就好像我们的一些积累真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影响到别人,所以就是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对待尊重你的每一个人,最后善良会汇聚。

这位宝藏前辈很早就从腾讯游戏出来,当时觉得业务走势很好,但自己内心有一些东西被绑架,不可避免有一些恐惧,感觉被推着走,而不是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好像就只能熬着,抬头看看身边的人,也都是在熬着的状态。

电影《驾驶我的车》

他担心性格原因是不是跟领导不够近,担心下个升职会不会轮不到自己。内心深处驱使他走出去做一点事情。这些年他选择了几个各种不同的创业项目,“像一个修行的过程,修的是自己”。

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周期越来越短。原来一个行业周期10年,现在好像3年、2年就到一个周期了。

他说每天都很忙,忙的不是大决策,而是小决策,小到他跟团队说我们天猫也还没有多少订单,为什么要设置自动回复?你跟顾客直接交流的机会多么难得,设置自动回复的体验是多么差,要从这些小小的事情上面积累你的不同,把每一件情都做踏实,而不是急于求成。

他说很多新品牌做小红书,刷刷刷先来铺满,但这是践踏平台的价值观,小红书的价值观是真实的生活指南,你践踏平台的价值观,一定会被反噬回来。

无独有偶,我另外一个刚刚认识的母婴消费品牌创始人,连小红书的投放和内容输出都自己亲自做,他发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agency帮不了他,只有他作为创始人自己知道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好内容,他摸索出路径吃透之后,才招下属来复制。他同样认为不要践踏平台的价值观,一定要优质的内容来筛出精准目标群体。

深深赞同。

宝藏前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放下了“一心搞钱”的执念,而真正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觉得感觉真好。

我的铁血好朋友kid,跟两个合伙人一起做中国的原创针织衫品牌。我问为什么不做抖音带货、直播带货,她说太吵了,我们做的是安静的品牌,想先认认真真输出品牌价值,先赢得认可我们的忠实用户。

他们的针织品牌Leyn来自针织衫世家。从90年代起,家族的针织厂就为国际品牌设计、生产高级针织衫,里面有的是做了一辈子打板的老师傅。他们三个合伙人,带着这样一个梦想,给中国的针织供应链注入新一代的鲜血,专供喜欢“简单随性有品质”的客户群体。几年了,他们不融资,不着急,不抖音,就这样慢慢慢慢一步一步。

还有一个我很爱的朋友,在疫情期间,开始做免费接心理咨询热线的志愿者,帮助了一个个低落抑郁的年轻人。

身边有这样的朋友,真是感恩!

我们普通人在这个时代如何认清、接受现实,并坚持做正确的事?

项飚教授最近提了一个说法,“看到附近的人”。《单读》公众号前几天推送了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与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线上对谈。

项飚在对谈中说,关注你的周围,了解附近的人,你的父母如何生活,谁是你的邻居,谁在清扫你的街道,垃圾是如何被收集的,然后在附近、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中找到意义,而不是白白做梦。

真正的自我是在附近、在你与周围人的关系中找到的。

人生由选择构成。由衷地希望大家能够掌控选择、掌控自己的命运,感受到我们生而为人纯粹的生命力。在我们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时,自然舒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