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约会去麦当劳”:1则疯传的热帖,暴露出多少人的尴尬

“第一次约会去麦当劳”:1则疯传的热帖,暴露出多少人的尴尬
2023年11月28日 19:28 ins生活-

文 | 小椰子  

最近,热搜上有这样一类帖子很火,有人称之为“自卑文学”。

比如,《第一次约会他说去麦当劳...》:我诧异了,颤抖地说:

“什么牢?我没犯罪啊!为什么要带我去牢里?”

他扑哧笑了两声,宠溺地说道:“傻孩子,麦当劳是吃汉堡的地方啊。”

我眼眶逐渐湿润,那一刻我的自卑到了极点。

还有这样的,《第一次见面,他说带我去星巴克》:

我说现在是白天,没星星。他说那是喝咖啡的,那一刻我的自卑到了极点。

第一次约会去赛百味》:我说赛百是什么味道,我不知道什么是赛百味。

他说那是吃三明治的地方,那一刻我自卑到了极点。

点了一份麦当劳,我问服务员吸管呢?》:

她说,直饮的没吸管,那一刻我自卑到了极点,恨自己没见过世面。

后来,还有网友整理了一份“自卑文学”清单:

他说带我去蜜雪冰城我说我不会滑雪;他说带我去海底捞,我说那我回去换泳衣;

他说要给我买三只松鼠我说我要一只就行;他说去沪上阿姨,我不好意思地说这么快就见父母吗......

评论区里,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在玩梗,毕竟这些品牌名字也太耳熟能详了,怎么可能有人不知道?

然而,你会发现,原来真的有人把“自卑文学”当成了纪实文学:

“你写的是段子,我在照镜子,我真没吃过赛百味。”

“你们这是开玩笑,但我以前是真的,我没听说过一点点的时候,我朋友说好想喝一点点奶茶。

我说你为啥不喝一大杯奶茶,只喝一点,她笑了我好久。”

“我能说我还没去过星巴克,也没吃过好利来吗,人类的参差。”

罗振宇就曾和一位参加过高考命题的专家对话,那个专家说:

“在高考命题的时候,有一些词汇是不允许出现的,比如说冰淇淋。”

北京上海和一些地区是单独的卷子,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全国卷不能出现冰淇淋这样的词。

为什么?因为很多穷困山村的孩子,从来都没吃过、也没见过冰淇淋,你让人家怎么答。

不光是冰淇淋,高考的作文题中,曾出现过“高铁”、“共享单车”这样的词,都曾被吐槽对贫困山区考生不公平。

有人分享说:自己至今都不知道少年宫、夏令营是干嘛的;

有人小时候看到语文课本上的那篇课文《画杨桃》,却根本想象不出杨桃的形状。

你觉得再众所周知、稀松平常的词汇,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都有无数人根本没接触过。

然而,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类人,以为自己见识了一些事物,知道了一些品牌的名字;

或是认识了一些牛人,就沾沾自喜,看不起其他人。

比如网上就流传过这样一张聊天记录截图,有人去吃肯德基,偷偷拍下了别人喝的饮料,跟人吐槽:

碰到两个啥狗,喝咖啡居然把搅拌棒当成吸管吸了。

穿得土里土气的一看就是乡下人,第一次来这种高档场所。”

有人在网上曾发布过这样一份调查:“有没有一次都没坐过飞机的?”

官方统计的数字是10亿,底下评论区,却有这样一条何不食肉糜的言论:

有人说没坐过地铁就离谱了。

马上有人回怼他:“离谱吗?我没有坐过。

你见过土地吗?那种里面有各种各样奇怪虫子的土,被田鼠打过洞的土地。

你见过土豆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知道长在半山腰的菜籽和麦子是怎么收的吗?

你见过晒在地上的牛粪吗?你睡过炕吗?

这些我都知道,大西北是我的家,我所说的这些东西养育了千千万万个我。”

是啊,所谓的世面,不过是世界的一面罢了。

城里的孩子见过高楼大厦,乡下的孩子多识树木花草。

你在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迪士尼和玲娜贝儿合照,那是你的世面;

放牛娃在漫山遍野的草地上奔驰,在山上跟小松鼠一起捡随处掉落的松果,那是他的世面。

每个人出生的环境不同,目光所及之处的风景不同,没有规定说谁见的世面就高人一等。

知乎上就有这样一个,被浏览了911万次的问题:“为什么穷人大多都很自卑?”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主要是没搞清楚人生的真相。大部分人不存在智商碾压,就四个字,熟能生巧。

你到高档的地方去多了,你就熟悉了那套规则,于是,大家就说你见过世面了,说你优雅。

你恋爱谈多了,把其中的那些窍门摸清楚了,于是你就成了传说中的平平无奇恋爱小天才。

都是概率问题,一个人只要有机会试错,他就没可能一直low。

穷人的关键卡壳就卡在这里,没有试错的资格,于是,就各种技能看起来都不行。

于是里面很大一部分人就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没有条件好的人聪明?没有他们努力。

这绝对是错误思路,当你理清了人生的真正思路后,你就再也不会责怪你自己了,自卑也免了吧。”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那些满嘴奢侈品名字、日常去高档餐厅打卡、坐飞机出过几次国的人;

那些学习过马术、西餐礼仪、懂得品味红酒、欣赏得了爵士乐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们只不过幸运地出生在了条件优渥的环境里,比穷人多了一点试错成本,熟能生巧罢了。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那句经典的话:

每当你想评价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那些没有肯德基和星巴克的小县城、山村;

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煤矿工人、每天不停地剥橘子的女工、寒冬里仍在街上逗留捡破烂的老人......

他们才真正构成了,这个世界上“沉默的大多数”。

在纪录片《丁真的自然笔记》里,有一期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李浩源。

从小就生活在理塘、没怎么读过书的丁真,带点羡慕地问李浩源:

“你读过很多书,去学校很多年吧?”

李浩源回答:“我读了17年书。”

丁真感慨地发出一声惊叹:“哇,17年。”

李浩源却没有半点沾沾自喜,而是很真诚地对丁真说:

你在森林里长了这么长时间,你也和我一样,你也是读了很多森林的书,我就不懂森林的书。

懂得一点知识的人,往往会变得特别傲慢和狭隘,喜欢用鼻孔看人。

而懂得很多知识的人,反而会变得更加温柔和谦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愿我们,都能知敬畏,懂怜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共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