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丨开放合作让中国太空“朋友圈”持续扩容

新华时评丨开放合作让中国太空“朋友圈”持续扩容
2024年06月22日 18:02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题:开放合作让中国太空“朋友圈”持续扩容

  新华社记者董越

  搭载中法天文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2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是中法两国联合论证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将开启探秘伽马暴的重要任务。

  中法天文卫星是两国航天合作的最新成果。中法航天合作由来已久,早在1977年,中国航天技术代表团访问法国空天科技研究机构,拉开两国在航天领域长期合作的序幕。1997年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协定以来,中法在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卫星研制、月球探索、载人航天等领域的合作加速,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10月,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中国向法国赠送了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帮助两国科学家进一步探寻宇宙奥秘。今年6月,嫦娥六号探测器搭载了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在月球着陆,这是中法首次开展探月合作,也是法国首个着陆月球航天项目。

  中法携手探索太空是中国与各国加强航天合作的缩影,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探索机遇的生动写照。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航天国际交流合作。去年,中国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嫦娥六号“国际范儿”十足,除了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还搭载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国际载荷,一同进行科学探测。中国还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开展合作,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司长霍拉-迈尼认为,中国是一个广受尊重的航天大国,期待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的合作,更好利用航天技术,造福全人类。

  中国的太空“朋友圈”,不是封闭的“俱乐部”,也不是排外的“小圈子”。中国主张所有国家享有不受歧视地参与和平利用外空的权利,推动航天成果惠及全球。在巴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守护着热带雨林;在老挝,“老挝一号”通信卫星为边远山村送去了远程教育信号;在塔吉克斯坦,萨雷兹湖大坝管理人员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大坝变形监测……中国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入太空探索,引发广泛共鸣和响应。

  随着中外航天合作喜讯频传,中国的太空“朋友圈”不断扩容。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中国致力于凝聚各方智慧,让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太空探索、共享航天成果,造福各国民众。太空探索周期长、耗资大、难度高,唯有各国齐心协力,携手打造开放合作的太空“朋友圈”,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才能迈得更远。(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