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理的光芒 传递真理的力量——两代中国青年跨越时空的对话

追寻真理的光芒 传递真理的力量——两代中国青年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4年07月04日 15:32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参考消息》7月4日刊发文章《追寻真理的光芒 传递真理的力量——两代中国青年跨越时空的对话》。文章内容如下:

 7月1日清晨,上海市新党员代表在中共一大会址前进行入党宣誓。(刘颖 摄)

  105年前,上海码头,一批批有志青年陆续登船,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征程。在法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并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建立了旅欧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立志为风雨如晦的中国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

  105年后,同样在上海,一批批热忱青年走进全市多处红色遗址和场馆,向观众讲述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记忆。他们仔细研读、认真译介,向国人、向世界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真理的光芒始终闪耀。历经百余年,华夏大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果累累。两代中国青年跨越时空,在韶华岁月中坚持对真理的追寻和守护,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同时也为增进中法友谊提供了历史纽带和现实互动。

  踏上追寻之路

  上海秦皇岛码头,一堂生动的党课正在进行。上海理工大学数十名学生聚集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浮雕墙前,跟随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邢中先的讲解,回望那段初心启航的岁月……

  1919年的中国,内忧外患,进步青年们走出国门,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当年12月,码头出发的人群中,有一家三口: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来到距离法国首都巴黎百余公里的蒙达尔纪后,蔡和森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修学习,“猛看猛译”多部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

  蒙达尔纪独吉公园,假山水池旁矗立的告示牌上印有一张斑驳的黑白合照,透过照片,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场景穿越历史云烟映入眼帘。1920年7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这里召集留法学生会议,做了关于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专题演讲。

  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曾是昔日中国勤工俭学青年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在馆内二层展示柜里,陈列着两份已经泛黄的文件,是邓小平当年在法国的居留登记卡和工作档案卡。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从上海出发,奔向法国。在克勒索的施耐德钢铁厂,他身着厚厚的工作服、脚穿特制木鞋,做着最为危险的拉红铁工作;在蒙达尔纪城郊的哈金森橡胶厂,他和工友住在简陋工棚里,每天工作10小时,周六还要工作半天,但学徒期时薪仅有一法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勤工俭学学生纷纷失业失学、陷于困境。1921年,法国当局停止发放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维持费”。与此同时,里昂中法大学的中方负责人违背承诺,将留法的勤工俭学学生拒之门外。

  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的领导下,开展了“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但在法国当局的镇压下,运动最终失败。留在法国的周恩来、赵世炎等人随后创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为配合中国国内革命斗争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当时被迫回国的蔡和森、陈毅等人则积极投身到国内革命的洪流之中。

  法国历史学者让-路易·里佐表示,法国20世纪初处在激烈的时代变革和政治斗争中,各地罢工浪潮汹涌,这极大影响了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他们在政治上变得非常敏锐。他们很快从工作实践上升到对政治的分析,被马克思主义深深吸引。”

  品味真理之甘

  如果真理有味道,会是什么样的?

  1920年8月,由中国共产党最早成员之一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铸魂、引航作用。

  “陈望道一边翻译,一边吃着母亲送进房间的粽子,因全身心投入,他竟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了,并对母亲说‘够甜,够甜’。这便是‘真理味道有点甜’的来历。”百余年后,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将陈望道苦译宣言的故事娓娓道来,带领参观者重温“真理的味道”。

  如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甜”已经沁入中国的每一个发展领域,随着“世界看中国”的热度不断上升,沪上青年们踊跃参与到向国人、向世界讲述这份“甜”的志愿工作中来。

  这支主要由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学生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有一个响亮的队名——“星火”,寓意每一位队员都能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重中之重,是为一大纪念馆的党史展陈做好译介。译介工作涵盖英、法、俄、西、阿、德、日七种语言,翻译团队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也有富有激情的年轻人参与。

  除鼓励学生参与外语文本翻译外,上海外国语大学还通过“红色文旅融合”模式,以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新渔阳里等一批红色场馆的国际传播为基点,鼓励学生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之变。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2023级本科生黄好是译介工作的参与者。在一大会址进行实地讲解时,黄好发现听众中有不少外国人,这让她更加感受到讲解工作的责任感和重要性。“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然后努力用不同的语言,精确、生动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不仅要让我们不同年龄段的国人受到感染,也要让外国友人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她说。

  历史启迪未来

  在蒙达尔纪独吉公园,一棵中法友谊树枝繁叶茂。

  1922年初,向警予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她在武汉坚持斗争。1928年5月,向警予被捕后英勇就义,年仅33岁。1931年,蔡和森因叛徒出卖在香港被捕,后在广州遇害,时年36岁。2005年,革命先辈的后代在独吉公园栽下这棵中法友谊树,深切缅怀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5周年。这场运动前后持续约有10年时间,在1919-1920年达到高潮,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巨大,是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法国中国问题专家索尼娅·布雷斯莱说:“赴法勤工俭学这一遥远的旅程,让中国进步青年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形成了救国图强的新思想,而这段历史也成为法中友谊的历史纽带。”

  近期,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举办。通过打造原创中法双语话剧《赤光》、举办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图片展、成立“赤光”宣讲团等一系列活动,当代青年学子与百余年前赴法勤工俭学的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曾任蒙达尔纪市长十余年的让-皮埃尔·多尔说:“历史不可无视,而是要经常回顾、反思,从中寻觅智慧的印记。”这段铭记着中国革命先辈海外勤工俭学、探寻救国真理的历史不仅是中法两国友谊的历史见证,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百余年的复兴之路提供了理论给养和人才储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已生动体现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参与采写:唐霁、陈晨、刘芳、郭敬丹、周琳、徐永春、肖亚卓、胡雪)(记者 于帅帅 吴振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