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963年4月6日,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从北京出发,前往万里之外地处非洲的阿尔及利亚。60年后的今天,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处处活跃着中国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身影。
从北临地中海的阿尔及利亚,到东濒红海的苏丹,再到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赢得了当地老百姓发自肺腑的赞誉:“像妈妈一样的关怀”“我相信中国医生”“中国大夫救了我的命”……
“像妈妈一样的关怀”
阿尔及利亚女孩克达维·阿努尔尼是一名初三学生。一年前,她患上卵巢囊肿。当地医生告诉她,必须手术切除整个囊肿,还会留下一条8厘米左右的瘢痕。疾病的疼痛和对手术的恐惧,折磨着这个当时年仅13岁的女孩。
阿努尔尼的家人经多方打听得知,艾因迪夫拉省公立医院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医生,不但医术高明,还能做微创腹腔镜手术。他们专程来到这家医院,找到了“传说中”的李洪玲医生。
2月27日,在阿尔及利亚艾因迪夫拉省,一名康复的病人向中国援阿医疗队医生李洪玲(右)表达感谢。
李洪玲来自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这已是她第二次援阿。李洪玲十分同情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阿努尔尼。然而,在当地安排一台腹腔镜手术却十分困难,妇科一般情况下无法使用腹腔镜。
为了以最小的创伤救治阿努尔尼,李洪玲经多方协调,最终“挤”进一个其他科室都不用腹腔镜的空隙,利用夜班后的休息时间给阿努尔尼做了微创手术。
阿努尔尼说,自己手术前十分紧张,但是李医生“就像妈妈一样”,一直在关怀、照顾自己。最终,她以极小的切口摘除了囊肿,而且恢复得非常好。谈及未来的梦想,阿努尔尼腼腆地说,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医生,“像李医生一样”。
“我相信中国医生”
在苏丹阿布欧舍医院,老院长穆罕默德·侯赛因谈起过去20多年与10余批中国医疗队员相处的点滴,眼眶不禁湿润起来。
侯赛因说,阿布欧舍医院犹如自己的孩子,而中国医疗队员为“他的孩子”带来了阳光、雨露和爱。在侯赛因与中国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阿布欧舍医院发展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医院。
“首支中国医疗队1972年来到这里。中国医生们认真负责,他们在老百姓心中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声誉。”侯赛因说。
阿布欧舍医院位于苏丹中部杰济拉州的阿布欧舍镇,其所在地曾是一片偏僻的农场,时至今日条件依旧非常艰苦,经常断水断电。医院病房都是一层楼建筑,2016年中国援助扩建的一栋二层小楼作为门诊和行政办公室使用。虽地处偏僻、条件艰苦,但由于中国医生50多年的驻守,苏丹全国各地的患者都会慕名前来求医。
阿布欧舍镇居民茜塔拉-巴纳特·阿瓦切抱着刚出生两周的外孙女,感激地对记者说,她生了3个孩子,都是在中国医生的监护下顺产的,她的女儿在中国医生的帮助下也进行了剖宫产,“我们对中国医生很有信心!”
“中国医生救了我的命”
在摩洛哥赖哈姆纳省首府本杰里尔市,省医疗中心妇产科的中摩医护人员默契合作,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相比医院其他人,摩洛哥妇产科医生伊曼和援摩中国医疗队有着特殊的联系:42年前,正是中国医生将伊曼“带到”人世。
1981年,身怀六甲的伊曼母亲在外出途中突然羊水破裂,被紧急送到最近的塔扎医院,恰好一支中国医疗队驻扎在此。值班的中国医生诊断,因存在巨大儿和胎儿窘迫的情况,伊曼母亲需要立刻进行剖宫产手术。
“母亲说我那时的心跳非常微弱,她的情况也很糟糕。中国医生为我母亲做了剖宫产,救了母亲和我的性命。”伊曼动情地说。长大成人的伊曼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大夫,接生了5000多名摩洛哥婴儿。
2月27日,在摩洛哥塞达特,中国援摩医疗队总队长范晓盛(右一)与其他医疗队员看望和医疗队保持多年往来关系的一家摩洛哥人。新华社记者隋先凯摄
本杰里尔市居民巴尔卡维一家把自家农场开辟出一块地,专为中国医生们种蔬菜水果。他们已经迎来送往6批中国医疗队,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一年前,巴尔卡维的大女儿赛义达生病,也是在中国医生的治疗下恢复健康。
“中国医生会把你当作朋友或兄弟,而不仅仅是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每当我们需要中国医疗队时,他们就会伸出援助之手。” 赛义达说。
-END-
策划:张浩 应强
监制:支林飞 吴志强
统筹:闫珺岩
文字记者:陈梦阳 帅安宁 吴天雨 李芮 王丙飞 王昊 许苏培
视频记者:余福卿 杨依然
摄影记者:隋先凯
剪辑:沈浩洋
编辑:徐晓蕾 鲁豫 王丰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