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新华视点

2024年4月26日 新华视点
2024年04月26日 13:27 新华社

  【节目导视】

  【标题】乡村行 看振兴

  【同期】洛川自然搭档农业科技公司销售经理 畅岩燚

  我们扮演着果农与消费者之间桥梁的一个角色,从果农手中每年采收两到三万吨的苹果。

  【同期】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协副主席 李自卫

  我们有序地组织种植户开展培训,多途径发展鲜食玉米种植,为德宏打造热区特色农业提供种源保障和技术储备。

  【同期】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胡琼

  我们所在油菜品种选育方面,建立了小孢子培养规模化生产单双倍体的技术。

  【正文】

  【小标题】陕西:200多亿颗苹果是如何“链”成的

  【解说】苹果是延安第一大特色产业,已有80多年种植历史。从200棵干树苗发展成市值500多亿元的苹果产业,超过百万人“镶嵌”在苹果产业中,其中80万农民依靠苹果脱贫致富。

  被誉为“果三代”的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农民李海民,曾经是一个普通的果农。如今,他种植有机苹果,创办合作社,成为洛川苹果企业家。

  李海民祖孙三代与苹果“结缘”,他从小就见证了单家独户种好苹果的艰辛。1987年,李海民从父亲手里接过苹果园,他一路翻新花样,走集约化发展的思路,步步踏着“科技的节拍”。

  【同期】洛川县亿民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海民

  原来(种植)是零散户,就是一家两亩三亩,一个人产的苹果没办法卖,二是所有都用不上机械化,第三更不要说标准。我们成立(合作社)是2007年,当时成立时5家。从5家开始慢慢逐渐发展到153家,不到1000亩地。组建合作社以后打造统一标准、统一施肥、统一采购、统一销售,这样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解说】专业合作社的组建,降低了农民劳作强度,提升了劳动效率。节水灌溉、割草施肥,千余亩果园,几个人就能完成,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苹果种植方式,更重要的是苹果销售方式的转变,使果农受益更大。

  【同期】洛川自然搭档农业科技公司销售经理 畅岩燚

  我们扮演着果农与消费者之间桥梁的一个角色,从果农手中每年采收两到三万吨的苹果,通过线上与线下的销售给售卖出去,同时也带动了洛川300多人的就业。

  【解说】地处中国苹果优生区核心地带的洛川县,几十年来,苹果从200棵干树苗发展壮大,形成了专业合作社种植、果业企业加工销售的苹果全产业链,不断带动周边县区的苹果种植。

  【同期】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 路树国

  2023年底,全市的苹果面积330多万亩,苹果产量464.4万吨,综合产值达到了506.7亿元。苹果产业已经占到全市GDP的6.6%,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全市有近百万人从事着苹果产业,有80万农民依靠苹果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小标题】云南:鲜食玉米种植实现“藏粮于技”

  【解说】春日云南,气清景明。位于该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的遮冒村,绿油油的玉米地点缀了村庄。遮冒村鲜食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上,这几天正在开展德宏州鲜食玉米单产提升技术示范观摩培训。

  【同期】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鲜食玉米种植户 项岩所保

  今年的上一季(鲜食玉米)卖了10来万(元),这季(还)没有卖,(这季)产量肯定要达到1.5吨至1.6吨。

  【解说】2023年,德宏州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称号,当年该州鲜食玉米种植面积23.08万亩,总产量26万吨,产值10亿元,主产的黄白粒鲜食玉米占全国冬季市场份额80%以上。这一成绩,与德宏本土“玉米专家”李自卫关系密切。

  近14年来,李自卫所在的玉米科技团队一直致力于培育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并在全州进行种植技术推广。这位从农村走出的傣族农业专家,发誓要在玉米地里为农民找到“致富路”。

  【同期】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协副主席 李自卫

  (截至目前)德宏州农业科技团队收集和鉴定优质玉米种质资源7000余份,引进适应性品种,改善现有种植模式,复种指数提高,一季变两季。

  【解说】通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德宏州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多个生育期短的品种,从而改变了当地冬季玉米的种植模式。

  【同期】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协副主席 李自卫

  我们有序地组织种植户开展培训,多途径发展鲜食玉米种植,为德宏打造热区特色农业提供种源保障和技术储备,提升德宏州鲜食玉米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期】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遮冒村组织委员 王小岩

  现在我们村民都在开玩笑说,我们住的是“玉米房”,开的都是“玉米车”,甜玉米让我们的生活更甜了。

  【解说】如今,怎样才能让这一穗穗“甜蜜”常留种植户心间,李自卫带领的玉米科技团队还将面临更多挑战。

  【同期】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协副主席 李自卫

  未来,我们团队将加大品种选育及筛选工作,使德宏州鲜食玉米品种多元化,满足更多消费需求,使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小标题】湖北:农业科研助力粮油保供

  【解说】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不仅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是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研究所以油菜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为基础,在湖北恩施山区推广自主研发的油菜品种,不仅提高了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也为油菜花育种研究提供了天然土壤,实现油菜花品种的可持续优化发展。

  【同期】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胡琼

  我们所在油菜品种选育方面,建立了小孢子培养规模化生产单双倍体的技术,加快了油菜品种的选育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同期】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梅德圣

  挖掘利用油菜多重功效,以油用为主,保障国家食用油基本盘,开发利用油菜菜用、蜜用、花用、饲用、肥用等功能,提高种植效益。培育菜蔬种植、油脂加工、旅游观光等一、二、三产业,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项目开发出富硒油菜薹干、油菜花粉片剂、油菜秸秆、木塑复合材料等特色加工新产品4个,延长了油菜产业链。同时还在湖北恩施等地,建成1000多亩标准化规模化油菜薹示范基地。菜薹口感甜脆,具有高硒、高钙、高维生素C等特性。在恩施的田凤坪村,打造的2000多亩峡谷绝壁花海景区,每年吸纳游客有8万余人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肩负油料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锚定科技支撑大豆油料产能提升、产业提质增效等重大任务,以油菜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为基础,挖掘油菜特质性营养素,集成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技术,结合当地地理、人文和自然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小标题】湖北:丝绵茶香铺就茶农致富路

  【解说】雨后初霁,云雾缭绕,茶山飘香。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的丝绵茶进入采制旺季。新采摘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理条、提香等传统手工加工后,再结合现代机械的处理 ,制成汤色明亮、滋味醇爽的丝绵茶。

  秭归县丝绵茶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量达到1200吨,综合总产值2亿多元。九畹溪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1个村3000多户村民从中直接受益,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秭归丝绵茶先后获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北十大特色名茶”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张平锋

  制片人:李杰

  统筹:王健

  编导:刘瑞娟

  记者:陈昌奇、孙敏、方亚东、侯文坤、刘紫玄、潘志伟

  摄制:郑家裕

  报道员:杨晓莹、付博、谭羽青、郑勇

  配音:许晓梦(实习)

  片头制作: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