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
【标题】他们跑的每一单,都是民生
【现场】
送得最多那一天大概走了多少步?
那天的话走了快5万步了。
【同期】新华社记者 高亢
我是新华社记者高亢,我们今天来到了上海普陀区,我们今天来体验一下外卖小哥的辛苦的一天。
【同期】快递员 张德犇
你有个(快)件到街道办这了。
【解说+字幕】
1秒钟,成交3.8万元;
1分钟,送出5.6万单;
1小时,30多万骑手在配送路上……
外卖,这个在中国平凡而不可或缺的行业,正创造着一个个你不知道的奇迹。
【字幕】
骑手超1000万名
日均配送超8000万单
相关联的消费超万亿元
【标题】中国外卖!“跑”出万亿元大市场
【字幕】厦门市 思明区
【解说】宋孟可,25岁。两年前从老家河南周口来到厦门,成为一名外卖员。
【解说】早上7点36分,宋孟可开始了今天的“奔跑”。
【现场】厦门市思明区淘淘小二文灶站副站长宋孟可和新华社记者王秋韵
这边的话,后面还有两台电梯,那俩电梯都比较卡,我们自己送的话一般走这边。
这是你自己归纳出来的窍门?
对,走那边一层一停,会很浪费时间。
上面都有多少号。
你要先看好再送。
对,要不然容易走错边。
【解说】上午10点半到下午1点半,通常是外卖员一天中最忙的时段。
【现场】
这一单是一个数据线。
你中午一般吃什么?
中午的话,我们也是自己点外卖或者去附近的商家去吃饭。我们有驿站。休息的时候也可以回去。
你今天大概几点下班?今天的话是(晚上)8点。
【同期】厦门市思明区淘淘小二文灶站副站长 宋孟可
我现在这个工作的话,每天可以出去转一转,然后没单的时候也能坐在那里找人聊聊天,还比较自由 。
【解说】自由,是宋孟可选择当外卖员的主要原因, 比起父辈打工的枯燥乏味,宋孟可觉得跑外卖时间灵活。
【解说】入职以来,宋孟可用心熟悉线路、总结规律,他最多一天能送上百单。入职一年半,宋孟可被提拔为副站长,协助管理站里的86名骑手。
【现场】
送得最多那一天大概走了多少步?
那天的话走了快5万步了。
【解说】从早上7点多取出第1单到晚上8点多送完第53单,宋孟可共挣到326元配送费。
【解说】像宋孟可一样的外卖骑手,如今已成为中国城市乡村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数据,中国网上外卖用户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2023年中国即时配送员已达1000万人,年均增长约23%。
【解说】新职业扩容了就业的“蓄水池”,也形成了外卖产业上的共赢生态链。
【字幕】厦门市 思明区 花研色鲜花店
【同期】厦门花研色鲜花店店主 李琼茜
之前在做线上之前,因为一直都是只靠线下的朋友圈,当时一个月的话可能营业额就只有一两万的样子,自从做了线上之后,我们的营业额大概一个月有七八万,然后好的时候是有十几万。
【解说】通过线上业务,店主们拓展了新渠道,顾客们也体验到了“品质消费”“便捷消费”。
【解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是外卖的中坚消费力量,他们的消费习惯塑造出新的经营模式。
【同期】福建省醉得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外卖运营总监 郑文辉
我们真正的卫星店只有30至50平(米)的面积,仅服务于外卖的这一部分用户群体。一天是有200到300单。
【解说】食品安全是外卖行业的关键环节。目前,“互联网+明厨亮灶”已经在浙江、上海、福建等多地落地,让食品制作阳光透明。此外,各部门、多举措加强监管,护航了“舌尖上的安全”。
【同期】厦门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监管处处长 王显
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我们主要从监督第三方平台履行主体责任这方面来发力。
【解说】除了为食品系好“安全带”,行业健康发展还应织密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网。
【解说】外卖,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消费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如今,外卖已经覆盖到全国2000多个县城,海外也有了中国外卖的身影。未来,外卖的市场规模还有望持续保持增长。外卖行业将向着更健康、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继续“奔跑”!
【小标题】感受甜酸苦辣!新华社记者体验送外卖
【字幕】外卖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黄帽、小蓝帽们,这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有着怎样的苦辣酸甜?近期,新华社记者分赴上海、福建等地,体验送外卖。
【字幕】今天让我当一天外卖员
【字幕】上海
【同期】新华社记者 高亢
我是新华社记者高亢,我们今天来到了上海普陀区,来到这个普陀区的饿了么的这个配送站点,我们今天来体验一下外卖小哥的辛苦的一天。
【字幕】点击“上线”,系统开始派单。
【现场】这有一单,离我们比较近,我们现在抢一单。
根据订单,去京东便利店,离我们300多米,我们现在出发!
【字幕】手机上的倒计时像是戴在头上的紧箍咒
【字幕】到店 取货
【字幕】拍照确认已取到货
【现场】到了地方了。
【字幕】记者赶到目标小区,App已进入最后5分钟的倒计时。
【字幕】只出现一只手,没有一句话。整个过程不到2秒,记者不免有些失落。仿佛自己的劳动没有被“看见”。
【字幕】当一回外卖小姐姐
【字幕】福建厦门
【字幕】另一名记者与“95后”骑手宋孟可一起,感受“跑单王”紧凑的节奏。
【现场】我们送的是楼上这一栋,这一栋人数比较多,里面很多门牌号都容易出错。
【现场】后边还有两个电梯,那俩电梯一般都比较卡,我们都走这边,我们送的话。
【字幕】在商场里取外卖,大脑不停高速运转。哪家店,该怎么走,近又快。送外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镜】新华社记者 王秋韵
截止到现在,一天的配送工作就基本上结束了,在这一天之中,宋孟可工作了将近10个小时,我们从中看到了外卖小哥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与成就感。
【字幕】一天里,两名记者间歇跑了60多公里,完成了16单。
一天的外卖体验过后,记者想对这些努力打拼的外卖员说:“路上慢着点儿。”也想对消费者说一句:当我们收到外卖,请道一声“谢谢”“辛苦了”。
让外卖员们更有动力奔向下一程!这些常带给我们温暖的人,也应该被我们温暖。
【小标题】一条“红围巾”里的温暖
【字幕】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
【解说】张德犇是负责昆云里社区快件派送的快递员。最近,他每天都系着一条红围巾,在街道上格外引人注目。
【现场】快递员 张德犇
你有个(快)件到街道办这了。
大姨们都在那嘛?都在后面呢。我去看看她们,好久没见她们了。好嘞。
【解说】张德犇脖子上围着的这条红围巾就是社区志愿者大姨们亲手织的。社区工会驿站将围巾送给了他,以此来感谢他对社区的无私奉献。
【现场】快递员 张德犇
大姨,你们有啥(要)帮忙的,跟我们尽管说。好好好。
【同期】天津市河北区昆云里社区志愿服务队队员 魏克莉
这个围脖戴着还行吗?
可以,可以,非常暖和。
希望以后,我们要多给你们快递、外卖的这些小哥们做一点实事,(让)你们在冬天不会那么冷。
【解说】随着新就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天津市推出一系列举措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帮助他们优化工作环境,凝聚工作合力。
2024年10月,天津市河北区委社会工作部推出《河北区新就业群体“暖新十五条”举措》,帮助新就业群体健康发展。
【同期】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总工会主席 朱健丽
依托我们正在天津市总工会推进的工会驿站建设工作做实我们五项工作,重点正在开展的是这个“三室联建”保护合法权益,就是专门面向我们的新就业群体。
【解说】目前,天津市已有大大小小超6000家工会驿站落成。在天津,织得更密、沉到基层的工会驿站,已经成为冬日里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群体的歇脚、暖心之处。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朱一南
配音:王帅龙
包装:夏勇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