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厨余垃圾,传统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和焚烧为主,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如果有一天,这些垃圾要是能“变废为宝”的话,那么将更好地解决这些麻烦。
正有一家这样的企业在试图进行改变。曾位于新津区天府新谷农博孵化园成长8年的中地油(成都)环境治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地油”),凭借自主研发的“生物转化3L”技术,不仅实现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还成功开展了昆虫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并在日前作为成都首个“改写餐厨垃圾属性”的示范项目正式获批建设。
最近,这家公司刚刚“搬进”了投资总额超2亿、占地30余亩的新车间,成功从孵化园“出道”,走上了更大的发展舞台,不仅将有效激发企业创造新质生产力,还将推动成都餐厨垃圾优质资源化发展。
“‘生物转化3L’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也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地油董事长王金华介绍称,该技术是将餐厨垃圾经油水分离后,废油加工成生物柴油,餐渣转化为黑水虻幼虫作为饲料蛋白,残渣经黑水虻消化,成为优质有机肥,最终形成昆虫蛋白、生物柴油和生物肥料高效产出的“闭环产业链”。
今年10月,成都首个“改写餐厨垃圾属性”的示范项目正式获批建设。也就是说,凭借上述技术,中地油即将在新津落地包括集团总部、有机废弃物再生、黑水虻养殖等三大项目。
“园区将政策信息送上了门。”王金华回忆,企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就是政策。
他坦言,由于新技术涉及的产业上下游尚不明朗,苦于对该产业配套政策的不熟悉,后续多项工作难以展开。
天府新谷农博孵化园在了解情况后,立即上门对企业实行“一对一”扶持,从政策解读到提交资料,再到后期反馈,全程做到“手把手”帮助,助力企业用好、用全政策。
今年10月,该企业也正式从孵化园“毕业”,“搬进”了位于新津区兴化7路98号的新车间,新车间投资总额超2亿,面积30余亩,年产值预计可达6个亿。
这次“政策解困”,只是孵化园对该企业8年来“全生命周期”陪伴的缩影。从入园、中试、形成产业链,再到毕业“离园”,孵化园陪伴并见证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每一步。
截至目前,孵化园已成功培育超过200家初创及成长型科技企业,其中部分“毕业”企业已融入新津三大主导产业,特别是绿色食品行业的新锐力量,为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注入创新活力。
谢宇纳 红星新闻记者 雷浩然 图据成都新津
编辑 陈怡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