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技领域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其在能源、医疗、工业等多个关键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川作为我国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核科技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核科技研发、应用等方面成果丰硕,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12月6日,由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指导、四川省核学会主办的首届天府核科技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四川省核能核技术科研、工程应用和相关产业人员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探讨核能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展示最新研发进展和成果,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四川是核技术研发和核装备制造大省,要在核反应堆技术研发与核能应用上持续发力。下一步,大力发展三代核电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先觉说。
在彭先觉看来,成都聚集了核动力院、天府创新能源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每年培育大量涉核专业技术人才,为四川省的核产业发展奠定了科研基础优势、人才优势、积淀的技术优势。同时,核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示范工程建设也带动了四川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
如何进一步促进核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说,关键在于优化政策环境与强化推广机制。首先,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生态。“建议相关部门去到科研院所、学校调研,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激励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生。”
在成果产出之后,推广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大家体检检查幽门螺杆菌需要做碳14呼气试验,我们院(成都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已经成功研发并能够生产用于幽门螺杆菌检测的碳14同位素,就很需要宣传与推广来扩大市场应用范围。”于俊崇说,“科技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更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是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满足世界最高安全要求和最新技术标准。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与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这一“国之重器”,拥有“四川基因”——华龙一号的很多关键设备都在四川生产,比如DCS控制系统来自成都、“核电之芯”核燃料组件来自宜宾,带动了在川3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配套,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涉及重大装备、数字化仪控等领域。
华龙一号如今又有新进展。11月28日7时46分,漳州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出第一度电,这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后续将按计划进行一系列试验,进一步验证机组的性能,以满足商业运行条件。
核医疗应用也在加快推动。今年1月,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医用同位素生产堆在四川正式开建,预计2027年将全面建成投产。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