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主办,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指导的“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未成年人普法访谈暨《重返庭审现场》故事分享会(第二场)在各大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现场有家长提问,如今AI已经走进了日常生活。现在一些孩子非常热衷于玩AI剧情聊天软件,但在和这些AI的对话中,存在不少暴力、侮辱性、不健康的内容,而且这些软件还会诱导孩子充值,解锁更刺激的对话。在AI时代,家长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好孩子?监管部门和执法司法机关会给家长提供怎样的帮助?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蔡金芳表示,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它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要避免孩子过分依赖人工智能的现象。孩子一有问题便问人工智能,容易产生依赖,自己不会思考,导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面临退化的风险。一旦离开机器,便不能适应,从而影响学业,影响健康成长。
二是避免孩子在价值观念上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人工智能终究无法理解道德的丰富内涵,纵然其拥有强大算力,也很难穷举价值判断中的细微差别。因此,人工智能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指引通常是形式化且僵化单一的。与此同时,受数据来源影响,人工智能的“回答”还有可能是片面、过激、带有歧视侮辱性的,有的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人工智能,在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方面容易僵化,同时还存在被不良价值导向所侵蚀的风险,不利于其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蔡金芳表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采取的避免未成年人沉迷措施,主要是通过添加“青少年模式”来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长和推送内容;通过用户协议明确“征得法定监护人同意”,但实践中有的未成年人能轻易越过这些限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对于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和监管部门来讲,需要在相关服务中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未成年人沉迷技术举措。对于人民法院来讲,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应当认真审查网络服务提供者和有关部门是否履行了应尽的义务。对于家长来讲,不能缺位于未成年人的数字生活,面对数字化应用产生的一些新兴场景,家长需要提升自己的数字技能,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未成年人识别数字风险、保护个人数据隐私,预防沉迷。
红星新闻记者 祁彪
编辑 张莉 责编 官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