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今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指明的方向。作为重要的民生事项,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万千家庭的福祉,因而也备受万千家庭关注。
■ 在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成都教育有哪些重点工作值得关注?哪些事项紧密关联孩子的成长?2024年又有哪些关键词值得被记录?我们进行了打探和回顾。
2025“划重点”
系统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创新
2024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元年”,这一年教育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发展,例如义务教育进入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互兼容的新时代,从过去的“育分”“育能”,拓展到全面深化“育人”……这些无不为2025年教育的开启蕴藏了无限潜能。
对此,成都也将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一主题主线,系统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步伐。
具体而言,将重点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深入实施体质强健、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心理健康促进等四大行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进行课程、教学、教育评价变革,将高考综合改革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等改革任务一体推进,强化育人导向、淡化“分分计较”,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跨学科项目化教学、跨学段贯通式培养。
同时,探索托幼一体化发展,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推进学区内、集团内学校率先实现优质均衡,让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并持续培育一批特色高中,健全特色高中评价标准,构建职普融合课程体系,加强综合高中、职普融通师资培养培训,为学生搭建多样选择、多向发展、多元成才的通道。
另外,聚力职业教育专业调整,聚焦“3+22+N”园区发展体系布局,持续深入服务产业建圈强链,兼顾当前热点与长远发展结合、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互补等关系,建立园区、产业与专业深度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聚力产教深度融合改革,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的国、省、市三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构建“校局地”共建机制,促进职教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双向融合,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进“校企校”合作,支持市属高职院校联合优质企业、本科高校打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建设、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合作,为优质企业提供更为契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本科高校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的平台。
2024民生“关键词”
1/ “上好学”
在2024年12月12日召开的成都全市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之于市民幸福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市民的幸福之本从哪儿来?其无疑从优质的教育资源中来,从孩子能够“上好学”的切实体验中来。
对此,成都教育下了一盘“先手棋”,建立了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一区一策”加强学位动态配置。
2024年,全市建设投用学校96所,新增学位11万个(幼儿园35所,新增学位1.27万个;小学34所,新增学位5.34万个;中学27所,新增学位4.39万个)。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60%、86%以上,普通高中学位供给率67.2%,较上一年增长5%。
义务教育入学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安置近40万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达759所,覆盖率达61%。组建名校集团175个,覆盖学校642所、学生60余万名,持续聚焦“上好学”,回应市民期待。
2/ “减负担”
全力奔跑,从卸下重负开始。
2024年10月,针对教育的痛点和堵点,成都出台10条减负措施,靶向施策,多措并举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减负。
例如规范到校时间,再次强调小学上午第一节课行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班级不得强制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等。
不仅如此,措施推出后,教育部门还根据家长的意见反馈,及时会同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反馈问题进行了逐一核查,凡属实的,已督促学校立即按要求进行整改。不仅如此,还就学校整改情况对反馈问题的家长进行了回访,只为将“减负”落到实处。
除此以外,数字赋能也是一种减负。成都教育“高频服务”已实现公安、卫健等18个部门数据共享,实现了中小学报名“7天变7分钟”、教育代收费“指尖30秒”。另外,全市中小学4.25万间教室实现了多媒体全覆盖,数字校园覆盖率达93.2%。
3/ “走出去”
186天,超1000万中外游客走进2024成都世园会,在蓉城共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画卷。
作为在家门口举办的盛会,其中自然少不了成都师生的身影,据了解,在世园会举办期间,通过“学校集中组织+家庭亲子互动+市场化组团定制”等方式,成都17万余名师生和家长走进了世园会主会场,去感受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而这一盛会也成了孩子们的“行走课堂”。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课堂是主阵地,但“走出去”也同样重要。
为了让思政课有趣有料,入脑入心,如走进世园会这样的“行走课堂”已成为同学们的常态活动,可以说成都的“思政课”早已不再囿于课堂、学校、区域,而是融入了社会大课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全域推进,逐渐成为一门富有实效的“大思政课”。
此外,聚焦育人方式改革固本培元,成都还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成功申创教育部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年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中小学生达1000万人次,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1000余场。
4/ “强公益”
为了巩固和深化“双减”成效,促进培训行业健康规范发展,2024年11月,成都市培训协会正式成立,同时,协会发布“培训公益互助平台”。
那么,何为成都市培训协会?它是由全市开展培训服务的机构自愿组成,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下设学科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四个专委会,分别由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开展业务指导。
“培训公益互助平台”又有何作用?
当经营困难的培训机构无力继续提供培训服务,且无法退还预收学费时,这些培训机构的原在册学员或学员家长,就可以在“培训公益互助平台”注册并申请公益课程,将未消耗的培训课时费,在平台上去兑换成具有公益性质的互助课程。
经营困难的停业机构也可以向平台提出申请,为在读学员申请公益课程。目前,该“蓄水池”已吸纳公益课程20万课时,能服务至少4000名学员。当然,出现这样问题的培训机构必须主动配合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核查。这一举措可谓大大降低了培训机构跑路与家长维权的风险。(张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