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创新大文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好创新大文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04月15日 11:35 经济杂志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是一个核心概念,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方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质生产力逐渐崭露头角,新型劳动者、新劳动资料和新劳动对象等要素的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动力。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创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基础。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历程表明,科技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能够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辟新市场,不仅推动了社会变革,还催生了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新质生产力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第一动力”内在本质联系的逻辑整合,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保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制度创新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新质生产力的组织保障。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先进的制度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完善的制度环境能够激发创新活力,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技术快速推广,推动社会更加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制度创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变革,只有制度创新才能够保障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文化创新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革,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不断更新和丰富。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化创新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为引领,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转化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实践路径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标志,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旧质态生产力走向新质态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要抢占制高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能量优势,率先形成成熟的新质生产力依然任重道远。坚持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要构建符合时代需要、彰显中国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要紧紧抓住变革的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集中融汇,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与产业链有机融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以新理念、新要素、新技术、新机制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而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契合重大前沿科技创新和重大社会发展需求,强调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强大引领作用,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前瞻谋划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构筑潜在竞争新优势。积极开辟元宇宙、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跃升。

其次,以制度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创新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对其形成有力支撑。

一是在体制建设层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加快实现重大突破。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聚焦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是在体系布局层面,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第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要以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深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科研合作,加强与国际一流卓越科学创新机构的合作。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创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第三,将优质要素更多集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深化新型要素市场化供给配置,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壮大新质生产力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规模,加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坚力度,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三是在制度建设层面,制定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加强重点领域政策统筹,强化科技、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联动,确保宏观目标和整体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破除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各种束缚,完善保障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竞争行为与秩序,优化新技术准入、规制等制度,持续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使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各方面制度更加规范科学。

最后,以文化创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力量,文化创新的意义在于形成创新的价值观念从而发挥引导和支撑创新活动的作用,它通过营造创新环境鼓励人们接受和驱动创新。

一是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要牢固树立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第一,创新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推崇批判性思维,尊重自由探索和首创精神。学校教育要鼓励科学怀疑和求真务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旨趣和探究精神,着力课程思政建设,以入脑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涵养优良学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和为国创新情怀。第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涵养优良学风,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是创新的科研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市场主体,要尊重科学家、企业家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重视科学普及和舆论引导,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讲好创新创业故事,推动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创新。

二是推动创新教育发展,造就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创新离不开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一要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壮大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造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专业化、特色化、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建立科技创新激励和荣誉机制,重点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激励力度,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倾斜,同时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科研人才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的引才聚才平台功能,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冯利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