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的新“蝶变”

驻马店的新“蝶变”
2025年03月26日 14:05 经济杂志

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

横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处亚热带、暖温带的过渡地区,中国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带,郑州、武汉两大中心城市间的重要节点,河南驻马店可谓承东启西通南北。如此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过去却没有给驻马店带来更多发展优势。历史上的驻马店曾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滞后的地区。但“面对落后不弯腰,面对挑战不气馁”英雄的驻马店,硬是靠拼搏奋进、顽强进取,日益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新都市、宜居宜业的幸福城。

如今的驻马店,无论是在河南省还是全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河南省,驻马店是重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其经济指标增速一直稳居河南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年均显著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跨越式提升。在全国范围内,驻马店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总产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十八连丰”“十九连丰”,有着“中原粮仓”“中州油库”和“芝麻王国”的美誉。驻马店的畜牧业也十分发达,是我国第一个肉牛品牌夏南牛的诞生地,中部最大的生态羊育肥基地。此外,驻马店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驻马店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拥有多个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形成的涵盖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为全国农业发展和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感受一座城,城市形象无疑是最直观的。来到驻马店,《经济》杂志记者深切感受到这座因历史上设皇家驿站而得名的中原南部之城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驻马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盘古文化、嫘祖文化、驿站文化、车舆文化、梁祝文化都与这里相关;打铁花、大铜器、棠溪宝剑铸造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全国。2019年10月,在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驻马店市有2处入选,分别是正阳县的闰楼遗址和汝南县的汝宁石桥,从而使驻马店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18处,总量居河南省第一梯队。

驻马店市商务中心区。唐翀/摄

驻马店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从1998年在驻马店落地、已连续举办了26届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已经深深融入到驻马店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之中,成为河南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中国农加工投洽会的影响带动下,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业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驻马店农业产业化集群高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千余家,是驻马店市首个超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驻马店山水秀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39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位于遂平县城西的嵖岈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拍摄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拼搏创新的驻马店加速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药谷“超级工厂”成效显著,新能源电动车集群“筋强骨壮”,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速。驻马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等一系列殊荣。驻马店,以持续增长的实力和崭新的形象吸引着国内外的目光。

璀璨明珠示范区

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宛如一颗镶嵌在豫南大地的璀璨明珠,成为驻马店中心城区与西部山区的连接桥梁,同时也是城市向西向农村区域拓展的先锋。示范区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这片14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迅速崛起的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唐翀/摄

据示范区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示范区以“心灵驿站,生态新城”为发展总目标,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融资开路、片区突破”的总体发展思路,规划布局了高铁商务区、国际会展城、文旅康养业三大产业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商务、会展经济、健康养生、旅游客服、现代金融和高端居住,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如今的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全区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在城市发展方面,示范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50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0公里,建成区面积由成立初期的20平方公里扩展至40平方公里。新建公园绿地12处,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增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高铁商务中心区目前已经成为驻马店市对外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国际会展中心也已成为驻马店市的新地标。示范区建成了现代化的教育园区、医疗中心和文化场馆,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示范区近年来努力加快推动城乡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在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建成了多条主次道路和配套设施。同时,湿地公园、水系、棚户区改造和安置小区等工程也在持续推进。示范区已经成为驻马店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近年来示范区大抓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绿地天中城际空间站项目、中医康养小镇项目、建业刘阁古寨项目,以及多家大型企业项目接连落地建设,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强磁场”、驻马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迷人的驻马店示范区一景。唐翀/摄

在引进项目的同时,示范区特别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实行“一企一策、一项一策”的服务机制,全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精准化服务,着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开通问题反馈绿色通道、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出台多项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同时,示范区还聚焦“个人、企业、项目”三个维度,强化“一事联办”,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服务于企。在社会建设方面,通过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建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差距明显缩小。

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城市面貌,还要有繁荣的农村腹地。近年来示范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区。示范区大力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农村危房、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等。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带动2万余户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迈出了新的步伐。

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示范区,让每一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示范区持续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让示范区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开源河生态水系。唐翀/摄

示范区相关领导在陪同记者实地参观时介绍,锚定建设“驻马店数字经济集聚区”大方向,示范区已将数字经济作为“换道超车”的重要产业,以驻马店智慧岛项目为依托,示范区正顺“数”而为、加“数”前进,全力推动数字产业领域更多的“大块头”落地驻马店。目前,示范区已与重庆大龙网、网易集团、阿克苏市丝路易货研究院等成功签约了相关项目,这些项目将夯实示范区的数字产业发展基石,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

以“心灵驿站,田园新城”为发展总目标,示范区努力打造“四大示范功能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绿色生态宜居区、都市农业示范区、休闲旅游养生区。在新的征程上,他们正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着力构建具备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力打造示范全省的“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书写更加辉煌的灿烂篇章。

遂平新质高效大农业

农兴国强。在驻马店市拥有的10个全国产粮大县中,遂平县构建起了“出田间、进车间、到餐桌”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全产业链,“订单农业”的大发展,也带动全县发展了197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8.9万农户实现增收,开创出一条“龙头企业带动、企业稳定发展、农户持续受益”的大农业、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遂平县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一类示范县、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荣誉。

春节前的豫州大地,寒气袭人。但在广袤的田野中,绿意仍在,生机勃发。陪同记者采访的遂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冯颖颖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则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遂平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县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县农业农村局在全县探索推行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模式,持续完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全产业链,引导支持克明面业、大众粮油等龙头企业向原料基地延伸,全县已有219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联合,发展订单优质小麦30万亩、优质花生15万亩、优质蔬菜3.5万亩,有效带动了2000多户脱贫户和监测户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实现增收。在遂平,近年来还先后吸引了思念、今麦郎食品、克明面业、正康粮油等一大批知名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百亿级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遂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园区。赵建明/摄

遂平县有个和兴镇,是遂平县典型的农业乡镇,近年来和兴镇立足资源优势,依托县域主导产业,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取得显著成效。和兴镇党委书记刘纯欣喜地告诉记者,和兴镇既是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遂平区的主粮区,也是遂平县创建河南省优质小麦现代产业园的核心产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河南省“卫生乡镇”、“健康乡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等。他告诉记者,和兴镇近年来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做好耕地保护、完善配套设施、强化科技赋农摆在突出位置,推进稳定粮食生产与发展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他特别提到,虽然种植经济作物相较于种植粮食作物更实惠、更能“变现来钱”,但和兴镇坚持守好耕地“红线”,切实稳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民增收富裕。近年来,和兴镇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依托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平台,围绕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着力进行“延链”“补链”,积极打造三大基地建设。

一是优质原粮基地。围绕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和兴镇加强与省市农科院合作,繁育各类优质粮种,推动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重点种植企业所需的各种小麦优良品种,打造食品产业原料基地。全镇粮食综合产能每年都在3亿斤以上,全部纳入县域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就近实现加工转化。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与产业集聚区内的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支持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绿色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兴镇与克明面业合作,打造了5个绿色优质原料基地,企业与种粮大户合作订单小麦4万亩,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进行收购,使签约农户每亩增收100多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

二是优质蔬菜基地。和兴镇依托龙头企业容大农业有限公司、金地宝农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占地2500余亩的蔬菜产业园,覆盖12个行政村的蔬菜产业带,种植芥兰、菜心、小白菜、西兰花、辣椒、西红柿等绿色蔬菜。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在供港蔬菜种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宽蔬菜品种,种植时令蔬菜,并与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相融合,利用思念食品、今麦郎食品等对脱水蔬菜的需求,积极探索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益,实现了“双赢”发展。

三是仓储物流基地。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支持仓储业发展。和兴镇南距驻马店20公里,北距郑州180公里,交通便利,城乡公路四通八达,京广铁路、石武高铁、京港澳高速、商南高速、107国道纵贯全境,发展粮食仓储物流条件优越。中储粮建成了年储备量达120万吨的粮食收储中心,中化集团建成了3.2万吨的智慧粮仓。同时,50多家粮食中间商,还让农民收获的粮食不出地块就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减少了群众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种粮收入。

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和兴镇大力推广发展以食用菌为主导的特色种植业,栽培白灵菇、平菇、银耳和,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种植规模。和兴镇还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猫爪草、白芷等中药材种植已达1万亩,亩均收入3万至5万元。特色药材种植直接吸纳就业2000余人,已经成为和兴镇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兴镇还是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其中,种植的芥兰、豌豆尖因生长期短、采摘周期长,且品质优良广受消费者好评。目前,和兴镇的供港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多方英才“雁归来”

搞好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记者在和兴镇看到,他们已经把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等结合起来,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其实,不仅仅是和兴镇,在遂平全县,甚至整个驻马店范围内,也都实施了与此相类似的‘雁归计划’。”陪同采访的遂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冉这样告诉记者,她说,吸引乡贤回乡、大学生返乡、人才下乡,一大批在外成功人士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从输出“打工者”到引回“创业者”,在驻马店已经汇聚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能人回乡创业中,驻马店驿城区的李玲和遂平县的李凯,可谓杰出代表。李玲作为全国优秀农民工,曾在北京等地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出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带动家乡父老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李玲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她创办了驻马店市天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绿色果蔬种植、绿色养殖和休闲农业等。逐步形成了链条创业、融合创业、绿色创业、抱团创业、网络创业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并注重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引入物联网、自动化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也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和合作社参与,通过种植蔬菜、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并进行精加工、销售,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李玲回乡创业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返乡创业优秀带头人等荣誉。同时,她还是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三级人大代表和妇女代表等。

李凯则是和兴镇恒兴村党支部书记,曾在深圳务工,选择了回乡创业,为推动乡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凯告诉记者,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为此,他积极组织村民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小田变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他还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如绿色果蔬种植、绿色养殖等,并大力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恒兴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显著增加。李玲和李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个人价值,更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充满无限前景的农业发展和更为广阔的农村天地中。

来源/《经济》杂志 记者 刘越山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