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城市更有韧性

海绵城市:让城市更有韧性
2022年08月09日 19:00 经济杂志

访北京市人大代表、海绵城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中春

杨中春

今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怎样建设海绵城市?能否根治城市内涝顽疾?为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市人大代表、海绵城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中春。

让城市会呼吸

说起城市,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随着城镇化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扩延,水泥建筑大量应用,导致了地面、路面硬化,为了让“黄土不露天”,裸露的土壤被水泥、沥青所覆盖,改变了地区原有生态系统及水文特征。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粗犷式的发展带来的是“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水资源安全,更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012年,北京发生“7·21”暴雨灾害事故,“建设海绵城市”被提上日程,其理念和实践也得到普及和落地。杨中春表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让雨水就地消纳,而不是流到管道里。这样不仅不会形成洪涝灾害,还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此外,城市内出现暴雨还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建设海绵城市能让城市的水资源得到丰富,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杨中春说。

不过,海绵城市看似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而生,其实只能解决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面对突发特大暴雨,海绵城市也无能为力。杨中春认为,解决城市内涝要在管网提升、雨洪蓄滞空间保护、行泄通道与水系建设、智慧预警、应急管理等全方位发力,做到沟通协调、统一指挥、信息共享,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海绵城市不是万金油

近年来,由于多地发生城市内涝,公众似乎对于“海绵城市”抱有更多期待。事实上,雨水渗蓄只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建设海绵城市不是单纯地为了一个目标、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巨系统工程。

杨中春表示,海绵城市“包治百病”的观点有失偏颇,不能因为海绵城市可以吸附部分雨水而将治理城市内涝作为海绵城市全部的功能,短时降雨量、土地吸附量都与城市内涝程度严重与否有关。“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需要统筹协调、综合考虑。”在采访过程中,杨中春不断强调这一观点。

他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海绵城市是围绕水的生态循环系统工程,通过让水上下流动等举措,实现动植物特别是草木和微生物自然生长。“大家往往把目光局限在海绵城市‘治水’的出发点,而忽略了其实现区域共生的发展目标。”杨中春强调,微生物在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有了微生物之后,动植物种类也会逐渐丰富,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其次,海绵城市是让城市低能耗运行的必由之路,提高城市的环境容量,让城市可持续发展。“过去城市发展路径是把粮食、电、水等资源从城市外拉进来,这种城市发展之路是不可持续的。在高质量发展、减量发展的今天,提出来‘海绵城市’的概念,让城市自己循环并且是低能耗的循环,在城市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可以把城市里的垃圾变废为宝,即发展循环经济。”杨中春说。

“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在每个节点都要优先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海绵城市。”杨中春补充道。

谈及目前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难点,杨中春认为,海绵城市是一次城市建设改革,最核心的就是围绕水资源的城市管理机制的问题。他坦言,目前建设海绵城市存在“各部门各管一段”的问题。他认为,建设海绵城市到了总体统筹考虑的时候,应明确责任主体、主管部门,在规划、建设阶段由政府统筹推进,勇于担责,从而破解“邻避效应”。此外,还要加强验收环节,引入约束和奖励办法。

不过,海绵城市并不适合全国所有城市。杨中春提到,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越容易做海绵城市,但是在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做海绵城市更有价值、老旧城市改造比新建海绵城市更有意义。

再生水是主力军

水资源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中,再生水的利用最为关键。杨中春认为,建设海绵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再生水,让再生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共生的主力军。

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杨中春一直致力于发展北京市再生水利用。尽管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有12亿立方米,但去年仅有1000万平方米用于公园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率十分有限。如果把12亿立方米的再生水全部投入到建设海绵城市中来,北京市的生态环境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环境容量会进一步提高。此外,杨中春还建议要推动农村再生水利用,降低再生水价格,避免再生水资源浪费。他认为,海绵城市是解决再生水中污染物的最有效途径,让再生水流入自然环境中,让环境中的微生物净化再生水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水,代表着生命,代表着自然、灵动。过去,钢筋水泥隔绝了水,也隔绝了人与城市的情感。“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把水可持续地留住,是一项公共事业,不是简单的一项工程、一个项目,需要全社会在政府主导下,久久为功,让城市更有温度,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杨中春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