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扑面看天津

“新”风扑面看天津
2024年04月15日 15:57 经济杂志

海河边上赏靓景、五大道中观古今;东疆港上看日出、西北角里品美食……拥渤海、依燕山、邻首都,素有“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日新月异,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津门极望、海阔天高。

天津摩天轮。

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亚欧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京津冀最重要的“海上门户”天津,正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初春时节,《经济》杂志记者来到天津采访调研,深切感受到津沽大地的新景象、新变化、新成就。

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数据。从天津海关传来的消息,2024年前2个月,天津市进出口总值达到1206.3亿元,同比增长2%。前2个月,天津市出口同比增速达13.7%,显示出出口仍是拉动这座中国北方最大港口城市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数据同时显示,欧盟、美国、东盟、韩国、日本,为天津市前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值合计占比62%。其中,自东盟进口增长26.6%。而从天津2023年全年出口的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2318.36亿元,增长3.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新三样”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4.0%、14.2%和2.4倍。

上述是“出”,再来看“进”。2023年,空客A320第二条生产线、恒河碳五碳九、大船集团天津船舶制造基地项目、诺和诺德扩建等总投资974亿元的75个重点项目,相继在天津签约落地。全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14家,合同外资额122.6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7.75亿美元。

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表示,天津正着力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加速构建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的产业生态,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焕新机跑出天津“加速度”

天津五大道古街。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10年来,天津一以贯之、持续发力,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篇章。

2023年,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速加力,12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79.8%。港产城融合发展相互赋能,出台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建成全球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启运港退税政策获批执行,天津港集装箱航线达到145条。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天津投运全国首个政企合作电力双碳中心,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千家。

发展离不开人才。2023年,天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成效明显。天开高教科创园成功开园,注册科技型企业1200余家,引入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225家,成立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培育。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9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1万家。“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7.9万人。

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天津制度型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已累计实施615项制度创新举措,39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和保理融资余额、绿色租赁资产均位居全国第一,飞机租赁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飞鸽,曾经使天津成为“中国自行车之都”。而今,天津在此之上还成为“中国电动自行车之都”。在天津市静海区,聚集了自行车电动车整车及配件企业80余家,仅2022年规上企业整车产量就达到了840多万辆。不久前,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静海自行车产业集群成功入围。

从通勤出行的代步工具,到引领低碳风潮的休闲健身“拍档”,自行车、电动车产业近年来在天津重焕新机,“小车轮”在天津跑出“加速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长时间从事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研究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京津冀蓝皮书主编叶堂林接受《经济》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天津致力于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建设技术研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天津对重点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图谱进行了全面梳理,组建了20家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产业技术创新集群;昔日渤海之滨的小渔村变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目前已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天开高教科创园也为京冀的创新成果提供孵化服务,北京清微智能、初相位科技、映目云等一批科技成果在此转化落地。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900亿元,增长16.7%,创历史新高。

在工业发展方面,天津通过强应用不断重塑传统产业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天津港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各领域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孪生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零碳码头”,实现了“智慧+绿色”全领域深度融合,每年减少碳排放7.5万吨;综合运用北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人、车、箱、船、机、场”等要素连接,让港口的作业形态、工作环境、生产效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天津成功获批国家级现代中药制造业创新中心,空客飞机累计交付669架,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落地建设。天津滨海高新区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主导,以新经济服务业为特色,以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同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的“X”个新赛道的“113X”产业体系,2023年,滨海新区信创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2%,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97%,新经济服务业实现营收超过千亿元,同比增长19.56%。2023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智能制造)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3.5%,比2022年提高4.9个百分点。

在生态环境方面,天津空气常新渐成常态,生态系统焕发新颜。天津以深化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和新建项目污染“五控”治理为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行政手段,实现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空气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61.46%。天津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建设,通过打造一批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等举措实现生态空间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目前,天津建成区绿地面积高达4.49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38.41%。“津城”与“滨城”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已蔚然成形。

新优势实现历史新跨越

叶堂林同时还身兼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他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8次获全国优秀一等奖、25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在他眼中,天津不但有诸多“外在美”,而且还不断做实民生的“里子”。一是天津通过“企业发力、政府协助、公益助力”创新的养老模式经验正在全国推广。以700米为服务半径,鼓励企业竞标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补贴,使老人“老有所养”,至2023年天津建起了387家养老机构,形成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格局。二是公共教育服务聚焦“优质均衡”,天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坚持每年将学前教育纳入市政府民心工程,促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带动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加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调整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规划设置市级“双中心”。依托现有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合理规划与设置市级医学中心和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市级“双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天津6282个各类卫生机构中,医院就有435个。

谈及天津的优势以及优势的发挥,叶堂林告诉记者,作为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京津冀地区的中心位置,天津拥有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天津紧邻北京,距离雄安新区仅140公里,这使得天津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可以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世界级港口,也是京津冀最重要的“海上门户”,为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流条件,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至2023年初,天津港集装箱航线达145条,对外同全球超180个国家(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关系,对内物流网络辐射至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腹地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仅2022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箱,中欧班列年运量突破9万标箱,海铁联运突破120万标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海陆运输节点的枢纽优势充分发挥。

此外,天津的科教资源优势也十分显著,拥有10多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超170家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2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56所普通高等院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49%,全国第三;显示动力自主CAE软件、人工转化二氧化碳从头精准合成己糖技术等创新成果丰富;全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9.93%。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将科创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天开园把教育、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与产业、金融、科创服务等资源充分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科研成果转化铺路,形成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格局。自开园以来,天开高教科创园已吸引1300余家企业落地生根;世界首款脑机接口专用编解码芯片、水系规模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和电芯等一批成果落地转化。

“一核两翼多点”布局形成科教人才聚集

天津海河三岔河口全景。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佟德志告诉《经济》杂志记者,他是求学在天津、工作在天津,因此更能感受天津的发展变化。他说,因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切身感受到天津“高校之新”。近年来,天津更加重视科教融合,更加强调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为发展服务的职能。党的二十大后,天津就推出了科技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在这两大战略的交汇点,诞生了天津的“天开高教科创园”。现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在以“一核两翼多点”的布局,将科教和人才聚集在一起。

他认为,天津的优势就是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齐全,而最重要的还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智能制造的研发和转化在这里聚合,打通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从而发生“化学反应”。天津拥有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两所全国著名高校,还有50多家市属高校,是我国高教资源丰富的省份。像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要在“科创”理念的指引下,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的资源,重点放在高端的智能制造。另外,在转化层面,天津也拥有发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工匠之师”培养培训体系,将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

在新时代科创理念的指引下,天津高校不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勇争先、善作为,还会走出“象牙塔”,让科技创新的“富矿”与城市发展相互滋养、相互赋能、深度融合。

《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近年来,天津相继构建起“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悉心打造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等12条重点产业链,条条产业链不断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

一百多年前,天津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前沿阵地。如今,随着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成功举办,这里也承载起无数商人和企业的梦想,拓展出无穷的创新空间,激发出奔腾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正使天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以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相互成就,这是天津的一篇“大文章”。

天津,这座紧邻北京的“北方明珠”正在熠熠生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铺就辉煌壮丽的篇章。

流年驰隙,山川新颜。天津,潜力可期,未来可期!

本刊记者 陈颖 刘越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