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线路中的“点金石”

非遗:旅游线路中的“点金石”
2025年04月08日 16:44 经济杂志

当代人旅游的动机与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非遗、文博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里有非遗,旅游线路里有非遗,乡村游、研学游里都有非遗……1月23日,“2024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在江苏省苏州市“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主会场活动中发布。31条主题明确、体验感好、代表性强、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教育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从全国各地197条线路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代表性线路,感受近年来“文旅融合”带来的旅游体验新变化新趋势。

海洋非遗体验增添“滨海游”乐趣

近年来,沿海地区“滨海游”面临差异化竞争态势,各地不断推出新的旅游卖点,提升海滨观览休闲内容的丰富度,并延长旅游旺季的时长。其中一个创新路径就是——提供海洋文化相关的非遗体验项目和产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丝路古港 滨海有约”非遗特色之旅就是主打“滨海+非遗”的一个典型案例。

北海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如何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转化为外来游客跃跃欲试的旅游体验?北海非遗特色之旅主打的就是海洋非遗体验这一特色,游客一路上可以观览南珠养殖技艺,体验贝雕制作技艺,感受与海洋物产、民俗相关的当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行中感悟和欣赏北海人民依海而生的生存智慧和艺术创造。

工人们正在给南珠“插核”。梁莉/摄

贝雕作品《贝艺古韵》之《听泉抚琴》。来源/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这一旅游线路上有许多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包括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若干“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广西非遗美食体验店”,既可全景观览北海的非遗,又可逛遍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的老字号店铺,体验货真价实的北海非遗产品与服务。近年来,各地兴建了大量的非遗馆、非遗体验中心等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为当地旅游增加了不少富有在地特色、提供独特体验的文化看点;将非遗传承场所、展示场所融入旅游线路,也大幅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人气和活力。

北海开海习俗。苏志远/摄 

同属“滨海+非遗”类型的还有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疍家风情非遗特色之旅,体验的是陵水疍家人“视水为陆、以渔为业、枕水而居、靠岸成村”的生活方式和“海上村落”形态的民间风情。游客可在旅行中体验赶海、拖地笼等传统疍家生产活动,品尝气鼓鱼粥、手工鱼丸等疍家非遗美食,感受疍家节庆活动、传统表演等,“疍家灯、退耕海、港里渔、岸上花、水中宿”,这些独特的体验增加了旅程的乐趣和记忆点。

该线路包括海南疍家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南湾村、桐海村等乡村旅游点位,兼顾知识性与观光性,共同构成了疍家文化展示与体验的多元空间。在海南疍家博物馆,游客可以看到疍家人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节俗仪式、信仰传说等,切实感受到疍家人生产生活中的文化赓续;在南湾村、桐海村等乡村旅游点,游客通过疍家渔排、海上民宿、渔家美食等,沉浸式深度体验疍家生产生活和民族风情。当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历史文化内容与当下形成对照,游客更有了如临历史的沉浸感。

疍家婚礼接亲场景。苏志远/摄

以“滨海+非遗”为代表,“自然资源+非遗资源”已成为地方旅游体验升级的通用模式。另外,我国拥有众多世界遗产,其中的自然遗产类型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增强文化特色、丰富体验内容?贵州省赤水市的“穿山越海 探秘赤水”非遗特色之旅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来到贵州赤水,除了游览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还可以有哪些旅行内容?这条“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将赤水晒醋、酱香白酒制作技艺、独竹漂、竹编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生产、展示、研学基地作为游览点串联了起来。丹霞、竹海、瀑布着眼自然科普、风光游览,酿造、竹手工艺、民俗表演着眼人文观览、生活体验,两者相结合使得赤水旅游兼具独特性和丰富性,为生态旅游注入了人文色彩和律动活力。

老街串联非遗让Citywalk升级发展

老街区的Citywalk主打用脚步“丈量”街头百态,近年来在许多地方兴起。城市漫步线路从“自发形成”到“主动营造”、从“连点成线”到“策划提升”,已然进入升级发展阶段。“‘非’常重庆 自在南岸”非遗之旅就是带着游客漫步城市,通过体验非遗加深城市漫步的获得感。

重庆市南岸区拥有山城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巴渝文化、大禹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如何让这些文化内容变成游客体验?这一线路将弹子石老街、龙门浩老街、黄桷垭老街这“三条老街”串联起南岸区的各类非遗资源,以非遗故事、非遗体验传递城市历史、城市魅力。

华灯初上的弹子石老街。来源/重庆市南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此外,还将非遗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在城市级文旅项目谋划布局中,优先保护和引入非遗项目,先后将非遗内容引入了重庆东站、弹子石旅游码头、黄葛晚渡等一批带动性的城市级文旅项目中,深挖其文化内涵并予以可视化呈现、创意性转化,以“文化生态+”模式主导形成了“吃在南岸”“住在南岸”“游在南岸”等“七在”系列,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场景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使得在地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当代人文景观、文旅消费新兴场景中的核心要素。

非遗体验、非遗研学成为乡村旅游突破点

古镇、古村落旅游体验如何升级?提供当地传统手艺产品售卖还不够,要提供传统手艺的手作活动,让游客坐下来实践一番,用当地的原材料、工艺制作融入个人审美的作品,形成拍照分享的冲动和记忆点。四川“寻迹旌阳”非遗体验之旅即着眼于此,让游客感受植物扎染、德阳潮扇、川剧盔帽的手作之趣,品尝黄许鹿头皮蛋、黄许哑巴兔、孝泉麻饼等非遗美食,使得古镇、古村不仅有田园风光、千年历史,而且有让人停不下来的手作体验、美食体验。游客的亲赖与好评,也使得当地人更加珍视和投入世代传承的非遗技艺,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在这一旅游线路上分布着染云山房等7家集传习、生产、展示、体验、销售等为一体的“非遗工坊”,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据了解,该线路还配有“寻迹旌阳”非遗地图小程序,可“一键直达”当地非遗技艺、非遗美食、研学项目及酒店住宿,为游客观览德阳非遗、体验乡村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数字化辅助。

同样是乡村旅游线路,广东省梅州市乡村非遗研学之旅则主要突出“乡村”和“研学”特色:文化场馆与乡村场景相结合,知识传递与艺术欣赏相融合,走访学习与亲身实践相促进。这与“广府”“潮汕”等广东文化旅游热门类型相比,形成了其差异化特色。

粤东、闽西、赣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民间文化氛围浓厚、在地生活特色鲜明。近年来,粤闽赣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不断推进,这使得历史街区、文化场馆、古村落等文化和旅游场景不断增加,也使得更多非遗表演、非遗体验、非遗研学植入到文旅场景和旅游线路之中,成为了客家旅游体验感、获得感提升的重要依托。观看木偶戏、杯花舞,学习客家竹板歌,体验客家酿豆腐手工制作、客家围龙屋营造技艺……该线路涵盖了客家建筑、美食、茶文化等方方面面,使游客全方位感受客家文化的同时,加深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乡村+非遗+研学”这一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各地可孵化并精细化设计该类旅游线路产品,让地方特色、乡村特色与实践特色相互交织,将静态、直观的乡村游升级为动态、深度的乡村体验游、研学游,孕育乡村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

类似的体验性、研学类非遗旅游线路还有云南的“食香陶韵·建水非遗体验之旅”,该线路中的紫陶文化点位遍布沿线博物馆、工坊、集市等,形成了集购物、体验、研学为一体的建水紫陶文化空间,体现了当地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依托紫陶文化,建成了紫陶小镇、蚁工坊、贝山陶庄、紫陶街等一系列景区街区,并开拓了“静态展陈+动态展演”“现场体验+线上直播”的展示方式、“加工+销售+体验+培训”的产业模式。游客不仅可以与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体验紫陶制作工艺中的拉坯、湿坯装饰、雕刻等工序,还能将亲手制作的紫陶半成品烧制后快递到家,完善的服务提升了游客的文旅体验。线路中另一特色就是当地传统美食技艺类非遗项目繁多,包括建水汽锅鸡、过桥米线、建水西门豆腐、曲江烤鸭、建水狮子糕等。游客追捧、享受美食的过程也是当地人与游客共享文化的过程,激发了当地人传承老手艺的积极性。

文旅融合,非遗先行。近年来,各地不断推出的这些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呈现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亮点频出、渐成规模,且可带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饮食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这些旅游线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占比不一,有的成为了当地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有的则成为了旅游体验升级的“点金石”。(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红)

来源/《经济》杂志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