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包豪斯》1| 朱海博:是晚熟的建筑家,也是包豪斯的承袭者

《这就是包豪斯》1| 朱海博:是晚熟的建筑家,也是包豪斯的承袭者
2024年05月30日 21:34 新浪家居

引言

第一次见到朱海博老师,不免惊讶于他年轻化的气质——黑白宽松的休闲穿搭,幽默的谈吐和直白坦率的发言,朱老师的简单纯粹与他人生的丰富经历相比,显得分外朴素。

朱海博,生于1975年,在其刚毕业的时候,便被父亲赶去马来西亚工作,在吉隆坡的一家环境设计公司担任驻场设计师,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同行接触交流。随后朱海博又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远赴欧洲留学深造,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国际室内设计硕士和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并于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学院和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研学。

所谓“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起源,必复流”,正是这段在包豪斯的求学经历,吸引了栏目组的视线。在人人都谈论包豪斯的当下,我们清楚地知道它,却读不懂它。为此,《这就是包豪斯》首期走近包豪斯在中国的承袭者——朱海博,聆听正统包豪斯教育之下中国设计师的见解和声音,探寻包豪斯在今时之木上又能绽放怎样的新芽?

本期人物:朱海博

本期主持:吴芊漫

01 结缘

做包豪斯在中国的承袭者

2019年-2023年,朱海博赴德国留学,于魏玛包豪斯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感受正统本源的包豪斯教育体系。但当访谈中问到这段求学经历对他的影响时,朱海博表示,这颗名为“包豪斯”的种子其实早已种下。

“包豪斯对于中国设计的影响已久,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便已经是在包豪斯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朱海博的父亲是一名画家,也是一名工程设计师。在他五六岁时,朱海博的父亲发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分,便给他一张白纸随意涂鸦,彼时的朱海博画了一棵树枝交错的树。

“父亲说这棵树可以代表神经系统、思维系统、道路系统,树枝与树叶间的关系代表了所有的空间系统。”这一评价让朱海博感受到设计的乐趣,此后,朱海博的父亲便开始告诉他什么是“点”“线”“面”。幼年的他并不能真正懂得这些理论构成,只是启蒙性的感知,但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发觉这些内容同样与包豪斯密不可分。

而朱海博与包豪斯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此次访谈的发生地主要位于朱海博团队竣工不久的佛山BMW“领创绿星灯塔店”,据他介绍,这是宝马在中国的一栋绿色灯塔建筑地标,但并非是宝马在中国LEED BD+C新建建筑领域的首个设计项目。而上一个项目——北京BMW星德宝5S绿色旗舰店,正是出自于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儿子——贝礼中先生之手。

了解贝聿铭先生过往求学生平的人或许知道,贝聿铭先生当年从麻省理工转至哈佛大学高等设计研究院,正是追随就职于此的包豪斯之父——格鲁皮乌斯,从其“建筑与艺术和谐统一”的理念上,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包豪斯的存在。

当夜色降临,栏目组与朱海博驱车返回深圳,朱海博表示,这里有一座建筑同样与包豪斯相关。滨海而建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深圳蛇口,“这是槇文彦先生在中国的首件作品,它由三个盒子组成,分别对应着看海、看山、看城,其设计手法和风格便具有明显的包豪斯烙印。”

或许正如他所说,起初他并未发觉包豪斯对他的影响,但在项目的梳理和实践中,才恍然包豪斯的理念早已深深刻入肌肉和神经记忆,为他的设计铸就了良好的底层思维逻辑基础。这种种因缘际遇的巧合恰如一根根无形的红线,将包豪斯穿插入朱海博的设计生涯,织就出一条独特的传承脉络。

02 认知

包豪斯——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代名词

在谈到对于“包豪斯”的理解时,朱海博表示,大众理解的包豪斯可能是一种风格或是设计趋势,但包豪斯最初只是一所学校的名字。正如Jeep明明是品脾,如今却成为越野车这一品类的代表,包豪斯也已然成为现代主义的代名词。

但若回顾设计历史的时间轴,在包豪斯建校之前,现代主义便已经萌芽。随着集中化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分散式的手工作坊集中汇聚为更大的工厂。“新旧碰撞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很大的冲击,所有人都在思考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去走?所以在包豪斯出现之前,前苏联、美国、欧洲其他国家、甚至是我们东方,都已经在现代主义这条路上进行积极的尝试和实践。”

朱海博举例道:比如格鲁皮乌斯(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曾经的老师——彼得·贝伦斯,便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为AEG做了全球第一套CIS;并且他设计的电热水壶、电风扇、时钟等造型都推崇简单实用;另外,彼得·贝伦斯为德国AEG公司设计的透平机车间,可以算得上是全球第一个玻璃幕墙的建筑,也被视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就此不难看出,在这一背景下,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设计或是美学层面,而是开始席卷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包豪斯的出现,便是将现代主义这些零零散散的,表现各异的东西汇总为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

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尽管在三任校长的引领下,包豪斯的趋势走向以及具体表现在细微处是有变化的,但总体而言,依然是沿着现代主义这条线索不断进化。”

03 席卷

一次影响百年的时代性的系统化更新

如今回看最初代表包豪斯的那些作品,我们或许会产生稀松平常的感觉,但当我们站在那个历史的节点,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设计,在百年前其实是颠覆时代的创举。

朱海博与栏目组分享了在魏玛求学时的一个故事:在包豪斯学习期间,朱海博曾前往号角街的一栋仅有一层的极简别墅参观,那是一个完全由学生完成的作品,在初始的建桩阶段,便将电器和家具设计纳入其中。尤其是厨房的设计,解放双手的大胆想法,引领了全球现代厨房的解决方案。

初进入其中时,朱海博第一反应是“似乎没什么特殊的”,但当他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才发现“在尺度不变的前提下,这一设计最大化的释放了使用者行为的舒适度,所有物品的体验感都愈发明显。”而现如今的许多设计虽然在细节体验层面有所提升,但其行为动线功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而这正是包豪斯的时代性所在。

在朱海博眼中,包豪斯的理念是一体化的,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工业产品到家具家电,甚至是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而言,这是一次系统化的更新。

而在讨论到包豪斯对于中国的影响时,朱海博表示:“其实中国大部分关于设计和美学的教育体制,其本质依然是包豪斯的教育体制,是在包豪斯潜移默化下所产生的,准确地来说,我们自己也是包豪斯教育体系下的产物。”

同时,因为包豪斯并非特定的某种风格,它可以结合中国本土的市场环境,通过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各种尝试,延伸出中国式的包豪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市政建筑物,其实都是在包豪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朱海博表示,这几十年来,包豪斯“本身”或者说“新包豪斯”自己也处于不断升级的维度之中。因此在当代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之下,我们既可以接受它本身,也能看到它成长发展至今,呈现给世界的是何种姿态。

04 设计

越是传统的越是国际的

每当午后的暖阳穿透佛山BMW“领创绿星灯塔店”顶部的天窗,通透的光影仿佛赋予了建筑活的灵魂。对于朱海博本身而言,这一作品同样意义非凡。

刚刚接触这一项目时,朱海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作为LEED BD+C背景下的建筑,需要满足国际上对于可持续绿色环保的要求;另外作为国际品牌在中国的落地项目,如何在建筑中体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从而将国际化与在地化进行完美融合同样值得思考。

佛山地处岭南地区,光热强,雨水多,湿热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当地独特的建筑文化。作为岭南建筑古老智慧的代表,“骑楼”于沿街部分打造外廊,在遮阳避暑和遮风挡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因为当下许多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已经丢失了这些功能,为此,朱海博希望能将传统岭南文化建筑的精髓引入项目的方案之中,他将一层连接的部分空出,以“骑楼”的形式为人留出行走的动线;同时通过天井的设计打造被动建筑,最大限度实现节能效应。

“设计最重要的精神是为使用者解决问题。”佛山宝马这个建筑更像是公共建筑,使用者不仅是运营方,更有参观的顾客。在朱海博看来,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意识状态也在变化,每个人都在思考或者说在为自己的生活进化,因此他希望所有的民众能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到他们未来的生活状态。

海外深造的留学经历让朱海博对中西方建筑文化有了更为深切的思考,他表示尽管近年来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声音愈发响亮,但如今的中国建筑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保留屈指可数,反观西方的建筑师却在大量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

“现在的城市是千篇一律的,这种本土特征的模糊其实是一种悲哀。一座城市的个性是从所在文化土壤中滋养出来的最原本的东西,中国建筑设计师需要建立更深的文化认同,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古老智慧中重新挖掘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朱海博感慨道。

05 未来

做一颗永葆好奇的青苹果

你希望做一个成熟的红苹果还是青苹果?面对这个议题,朱海博坦言自己的答案是后者。他解释道,成熟的红苹果意味着即将迎来腐烂或侵蚀,而一旦如此,苹果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青苹果的状态,而这也是朱海博对于“好的设计师”的定义。

“一个好的设计师不能用经验去看待设计和统领设计,当你有经验的时候,那便已经是过去时。”对于朱海博而言,保持好奇心才能延续青苹果的状态,他始终渴望在充满挑战性的项目上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而对于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朱海博提到两个字——善意,在他看来,善意是足够的热爱,而热爱是所有的基础。

“建筑一旦落地,便有不可变动性,我们需要提前思考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人的问题,土地的问题,生活方式的问题。150年、上百年乃至更久时间的结构问题。所以一个建筑的落地一定要经过漫长时间周期的考验。”

而这一打磨的过程是枯燥的,也是痛苦的。在项目初始方案的过程中,朱海博会不断地叠加更新,有时甚至客户都已经点头,但他仍会在脑中不断迭代新的想法,团队中的伙伴时常吐槽他“自讨苦吃”。

有时,朱海博的方案也会被甲方否决,但他笑称自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是每一个设计师都要经历的,但因为对于设计的好奇心,我还是会继续死磕进取。”“重复产生震撼”说来简单,但无数次推翻重建背后,是对于设计始终如一的热爱。

在谈到对于时代变化的感受时,朱海博提到一个词“城市更新”。在他看来,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标志和需求,城市的演变或者是建筑的演变,指引着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因此,建筑设计师要走在未来之前去描画未来。

“为大众设计”,这是包豪斯的建校原则,也是其创始人格鲁皮乌斯的理念,即不仅仅让艺术成为达官贵人或者上流社会的工具,而是深入到老百姓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之中,而这一理念更是奠定了此后百年设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从最初在包豪斯未建立系统化理论时,AEG便开始在现代主义的道路上摸索和实践,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中,AEG本身的产品设计也在不断进化,对人体工学研究的持续深入,让AEG的产品愈发符合当下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就此可见,包豪斯与AEG在对于人性化温度的关怀方面是不谋而合的,而这也正是设计所最需要的东西。正如朱海博所说:“设计师的方向与民众的方向是始终一致的,他们既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也是时代的方向盘。”

结语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十二个字听来仿佛是理想国传来的空响。声名利禄的喧嚣让人逐渐忘却初心,朱海博却依然坚定表示,“设计需要为众生谋福利,每个人都需要一屋一瓦,设计师存在的意义是让所有的人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拥有的是别人的生活。”

拨开设计的理念风格、思维逻辑、教育体系等外衣,或许包豪斯的精神才是这所短暂的学校留给设计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大众设计”在百年前以革命性的姿态更新了整个时代,而在今天也赋予设计师坚守初心和毅然前行的勇气。

后记

包豪斯历经百年,成为现代设计的底层逻辑。同样缔造百年传奇,且先于包豪斯学院成立便进行现代主义实践的德国品牌——AEG,今次携手新浪家居和中居设计,对话当代设计大咖,重温百年不衰的美学经典,为热度不减的包豪斯注入时代的血液。

其后,我们会陆续释出本季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