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朋友圈”?这位作家这样教你

怎么写好“朋友圈”?这位作家这样教你
2024年05月08日 11:02 河北青年报

“很多朋友都喜欢看我的朋友圈,越看越上瘾。”近日,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全民阅读·周末读书分享会”上,作家郭学青做客沧州书城,分享了她的散文集《当时只道是寻常》,并希望大家都能发现和传播生活中的美。

(活动现场)

坚持写作20多年的郭学青最近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写大篇幅的文章了,而是开始试着“做减法”。当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宣泄、包装自己时,她将自己散文创作的首要原则——真实,搬进朋友圈,细致地记录生活,诚挚地抒发感情。

“找资料,拿出十年前的优盘,重新把这些尘封的东西挖出来。就像挖出一段根须,带着岁月的泥土,湿漉漉,拧一把,挤出一滴心血……”

(郭学青的朋友圈)

“数了数,这棵小柠檬坐了八颗果。在一波波飘着迷人香气的花落败后,留下了这几颗微小果实。对于这么小小的一株,八颗不少了, 但愿它们能做大做强。我在畅想,果子大了后要不要上支架,那么沉,细胳膊细腿的哪能支撑起来呢?”

“现在极不情愿出门,每天在这些草木里耳鬓厮磨,无论有没有生命,它们都有一颗老灵魂。跟它们对话,不浮躁不肤浅,不担心被辜负。阳台上房间里的花,已经满了,无处可放了,我再三告诫自己不可以再买了。我每天要用半天时间打理它们,然后坐在摇椅里,默默感受它们的回馈,一个个小精灵飞舞在周围,人就真的成了宇宙之子,爱出爱返,福往福来,我们从未死去。”

(郭学青的朋友圈)

郭学青朋友圈的这几段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她对社交媒体写作的看法,那就是整理生活。她以蚕吃桑叶吐丝来比喻这个过程:“正如蚕丝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丝素蛋白组成的,经过理性思考与自我审视的文章,是由各种生活片段组成的。看似琐碎的细节,穿过大脑与指尖,流淌过键盘,经过整理和重构,最终将转化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观点。”

(活动现场)

参加本期周末读书分享会的嘉宾、沧州日报社原总编辑刘桂茂也提到一位山西的农民张福青,20多年来,他把生平与心事写满了庭院。“花落疏果,四寸远一棵果,越大更甜,每年剪一次树枝。”“万万不能叫太阳晒(红姑娘果)颗粒,出水就坏啦,上农家肥,颗粒是甜的。”刘桂茂说:“我看了以后热泪盈眶。记录的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工作与生活,他把这些文字发表他自己家的砖墙上。所以说全民行动,我非常赞同。”

(郭学青在沧州书城)

最后,郭学青在现场除了鼓励年轻人“勇敢地写出来,表达对世界的态度”,还提醒大家,这是一种很好的交友方式:“这些文字可能会触动他人的心灵,进而产生互动与共鸣。社交媒体写作是一种最低成本的交友方式,三观相合的自然会聚拢来,不合的自然会散去,用不着反复试错磨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