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几行字,脚下数千里!看这群北京小学生如何寻水溯源

书中几行字,脚下数千里!看这群北京小学生如何寻水溯源
2024年06月17日 10:51 北京晚报

南水北调、京杭大运河、丹江口水库、江都水利枢纽……近日,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一群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的学生,完成了一次“大国重器智领新未来、饮水思源慧聚新征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孩子们每人带去一瓶从北京汲取的自来水,又带回了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地采样水。通过这次寻水溯源之旅,老师们说,“南水北调”“京杭大运河”,从此不仅是书本上的几个字;孩子们说,“饮水思源”,从此不只存在于成语词典中;家长们说,“孩子长大了”,就在一瞬间。

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参观丹江口水库

饮水思源,节水不再是空谈

在踏上这趟研学旅程之前,无论是“南水北调”还是“京杭大运河”,对王一行来说,都是课堂上反复被提起的知识点、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名词、研学材料中准备的课题。

这个枫丹实验小学六年级女生,通过书本、媒体,知道南水北调是国家级战略工程,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她也像每个北京人一样,早晨拧开自来水龙头,刷牙洗脸,觉得这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

但从北京出发,跨越1000多公里,站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大坝前,看到碧波万顷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时候,王一行才真正理解了早就学过的成语“饮水思源”。

“很震撼,平时在北京,很难想象我们用的自来水,是从这么远的地方,这么大的水库,千里迢迢输送到北京的。”王一行出发前做的所有纸面功课——水库水域面积1022.75平方公里,供水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在此时化成了真情实感。

随队老师赵楠颇为感慨:“我们每个参加研学的孩子,包括我们带队的老师,都在出发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直到看见水库的那一刻,才明白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意义。这种伟大,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亲眼所见,才能发自肺腑地感受到。”

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在丹江口水库取样水带回北京

从北京出发时,孩子们每人带了一瓶自来水。在丹江口举行的水韵记忆珍藏仪式上,孩子们又从水源地取水,作为样本带回北京。这一来一回,孩子们对水的理解,已经截然不同。

枫丹实验小学六年级男生王如画,在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了解到,为保障水质,库区打造了保水护水的“天罗地网”,有卫星,有站点,还有净岸护水志愿者。

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量由通水初期20多亿立方米提升到近100亿立方米,已累计向北方送水超630亿立方米,生态补水超94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型城市1.08亿人。

“我平时在家里洗澡,是属于洗得比较慢的,比较费水。这次研学后,我就自发产生那种节水的意识了。洗澡变快多了,其他的时候,比如感觉没必要的情况下,就把水龙头关上。”

突然长大,就是远行的意义

王如画的父亲王亚飞,也感受到孩子的明显变化,“节约用水,平时不管是在学校、家里还是各种媒体上,说再多,还是停留在口头上。但这一次,感觉完全不同了,连带着我们大人,也受他影响,开始注意节水。”

初看到研学活动的通知和安排,王亚飞就意识到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旅程。但因为王如画从来没有独自远行,王亚飞特意在出发前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听老师话,照顾别人感受……”

没想到,七天的旅程,孩子突然“长大”了很多。王如画说自己原先是一个“起床困难户”,研学前几天,还要同屋同学叫醒。后来,已经能准时早起。“回北京后,我也能保持住。今天上学,我就到校很早。”

随队老师刘晓娟还记得出发那天,家长们找到她,千叮咛万嘱咐。“我一开始,也有些拿不准,因为家长们说得非常多,这个赖床、那个爱拖拉,忧心忡忡。”没想到,像王如画这样的改变,发生在每个同行孩子身上。

此次研学路线中的重要一环,是枫丹实验小学与丹江口蒿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手拉手主题教育实践。

北京的孩子们到丹江口的第二天,就前往蒿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两地的同龄人,面对面交流。北京的孩子更善表达,更主动;蒿坪镇的孩子更了解水库,更了解土地,略腼腆。从最开始的你问我答,到后来热烈讨论,相隔1000多公里的同龄人,因为南水北调,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孩子们一起听了一堂航天课,一起参观农业园,又共进了午餐。

“谁也没想到,这顿午餐,对咱们孩子,触动很大。”刘晓娟说,平时在校用餐,学校每个楼层,都有一个剩饭剩菜桶。虽然学校经常进行光盘教育,但每个桶里都会有不少剩饭剩菜。在蒿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整个学校的食堂,只有一个小桶,而且桶里几乎没有剩饭剩菜。“原来,人家学校的用餐程序是——拿着光盘,才能去换水果。”

这一顿饭,北京的孩子们吃得格外香,他们已经忘了出发时行李箱里满满的零食。他们私底下甚至把蒿坪镇的同龄人问蒙了:“你们的饭菜怎么这么好吃?”

老师们会心一笑,他们明白,有些变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王如画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每顿饭,都会努力把餐盘里的菜、肉、饭吃完,因为我知道它们来之不易。”

三水融汇,浇灌梦想的种子

在丹江口的四天,两地孩子愈发亲密,他们一起从丹江口又前往扬州,去参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去开展大运河与南水北调的古今对话。一路上,这群正值青春期的同龄人,分享了很多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秘密”。

孩子们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蒿坪镇的孩子,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宏大梦想,他们想去北京上大学,想成为航天员。北京的孩子,听说有些蒿坪镇的孩子,每年只能见到离家打工的父母一两次,变得敢于对父母敞开心扉。

研学出发前,刘成书也像其他家长一样,给孩子骆闻新写了一封信。研学结营前,孩子们参观了扬州的朱自清纪念馆。带着对“背影”的理解,骆闻新也给妈妈回了一封信。“结营仪式上,孩子读了那封信,哭得很厉害。”

在扬州,孩子们欣赏了大型原创思政话剧《一江清水向北送》,第一次完整了解到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水利建设者的故事。在结营仪式上,来自北京、湖北和江苏三地的学生,分别将三地采取的水样汇聚在一起,完成三水融汇。

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当三水融汇的时候,孩子们、老师们都挺激动的,说实话,我也很受触动。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融。”活动组织策划者之一、北京主动人生文化研究院院长程颢陪着孩子们完成了七天的研学之旅,“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又经过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输水航道。所以,这条研学线路,对北京的孩子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在研学活动结营仪式上,来自北京、湖北、江苏三地的学生,完成三水融汇

20年前,还在扬州大学读书的程颢,曾独自踏上研学之旅,从扬州骑自行车前往西安。“那时候还没有‘研学’这个词,算是一次独自远行吧。”

这一路,经历风雨,观察社会,感悟人生。“我,一个来自小地方的穷小子,边打工边旅行,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有了更大梦想,有了更多动力。就像这次蒿坪镇的孩子们一样,他们以前从来不敢谈航天梦。这次研学之旅,他们通过航天课,通过和北京孩子们的交流,在小小的内心也种下了大大的梦想。”

枫丹实验小学校长亓刚认为,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秉承“学生影响学生,心灵触碰心灵”的理念,“让孩子们在感知大国重器的同时,涵养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学校将持续开展筑梦饮水思源路主题教育活动,让更多学生获得‘在路上’的成长!”

在研学活动结营仪式上,来自北京、湖北、江苏三地的学生,完成三水融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毅

流程编辑:u031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