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离“持久蓝天”还有多远?

北京离“持久蓝天”还有多远?
2024年06月17日 10:07 北京晚报

夏日的颐和园,蓝天白云,碧波荡漾,景观优美。游客漫步其间,仿佛置身桃花源中。

5月28日,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3年,北京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3年相比下降64.2%,与2019年相比下降23.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比2013年增加95天,比2019年增加31天;PM2.5重污染日由2013年的58天、2019年的4天减少至2天。

当天,北京天空晴朗,空气质量优。

这几年,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明显,蔚蓝的天空搭配朵朵白云的景象不再罕见。当蓝天不再是“奢侈品”时,一些疑问也多起来:之前的一些治污措施是不是可以松一松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回望这十多年来北京大气治理的历程,科学认识北京大气治理所处的阶段,再了解一下北京下一步大气治理的目标和方向。

北京正式向PM2.5“宣战”始于2013年。头五年,北京主攻工程类和结构类减排,如加大治理燃煤污染、淘汰或退出污染工业企业;接着又连续三年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计划,强化精细管理,每年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年过去,各类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当时排在污染来源中首位的燃煤污染大幅下降,每年燃煤消耗量从最开始的2000万余吨削减到了50万吨,彻底退出污染“大户”的行列。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也在同步优化。北京出台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每隔一两年还要更新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对保留的名单精挑细选。

2021年以后,北京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多在管理的精细和科技的支撑方面发力——北京市的PM2.5监测网络,是全球首个超大城市空气质量高密度网格化监测体系;运用走航监测,精准锁定污染来源,推动产业园区VOCs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一直在协同作战,共同会商空气污染过程、同步空气污染预警启动标准、共享超标机动车数据、对交界地带的污染行为开展联合执法……协同治污十年,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下降幅度都在六成左右,蓝天数大幅增多。

北京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治理历程,重视程度之高、改善速度之快、治理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被联合国环境署称赞为“北京奇迹”。

成就有目共睹。北京的大气治理是不是可以“喘口气”了?

关于这个问题,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北京大气治理现在所处的阶段——就像一个两百斤大胖子减肥的过程,刚开始减50斤相对容易,再往下减就会越来越难,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只要稍微一松懈还容易反弹;就算将来体重值达标了以后还是不能放松,仍需要考虑健康、匀称的问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习惯,让前期努力的成效能持续下去。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到2027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

北京自2021年空气质量全面达标以来,2021年、2022年、2023年的PM2.5年均浓度分别是33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离28微克/立方米的全国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浓度进入一个低水平阶段的时候,每降一微克都要付出相当艰苦的努力。北京处在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最高的京津冀区域,想要达到全国平均的目标值,“一微克一微克地抠”恐怕都不行,得“0.1微克0.1微克地抠”。

那么,大气治理北京还有哪些潜力可挖?

对于这个问题,环境领域专家已达成共识——北京市空气质量想要继续改善,离不开两个关键:深挖本地减排潜力和京津冀协同持续发力。

目前在本地污染来源中,移动源污染排位第一。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64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替换还有很大空间;当然,污染排放更大的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清洁化也很重要。对机动车来说,每一次标准的提升,对整个行业发展、技术提升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高标准、高技术、高水平,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发展。

本地污染来源位居第二的生活来源,涉及面广而多,包含支撑城市刚性运转的服务业,如汽修喷漆、餐饮业油烟排放等,也有建设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涂料、胶粘剂使用等,还有部分来自居民生活排放。当北京PM2.5年均浓度89.5微克/立方米的时候,这些源的排放量在总体排放量中占比不大,但到了3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当下,它们的“贡献”就不容小觑了,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是个考验。

扬尘污染的治理,关系着一座城市的洁净度,也检验着日常的监管,但凡一松劲,效果马上反弹。“牵扬尘一发,动车油路全身”,车辆机械的排放是否达标、油品是不是合格、工地出入口操作是否规范,扬尘监管背后的问题环环相扣。

大气治理想要持续突破,肯定离不开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协同作战,如何打破地界、同策同标,有待进一步破局。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如何精准地服务治污,也需要更好地破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劲可提而不可松。

大气治理进入持久战阶段,如何在逐步递减的边际效益中寻找空间,尽可能用更好的手段、更短的时间、更小的成本,实现更多的收益,北京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

每一个市民,既是大气污染的排放者,也同样应是大气治理的参与者,日常都能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来。比如每周少开一天车,尽量选择绿色出行,让驾驶电动车、骑车、步行等成为新时尚;家庭装修优先选择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低的涂装产品;积极参与环保社会监督,发现污染大气环境的行为,及时拨打12345向管理部门反映……

只有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那持久的蓝天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骆倩雯 孙宏阳 吴镝

流程编辑:u031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