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沈文荣:只把人生献钢铁

追忆沈文荣:只把人生献钢铁
2024年07月03日 10:00 苏州新闻

2024年6月30日,78岁的沈文荣,与世长辞。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段话来概括沈文荣,他是中国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是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这一长串身份,串联起了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钢铁报国”的一生。

沈文荣,他是沙钢近50年光影交错的时间长河里,最旗帜鲜明的那一个。他和他打造的沙钢,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中国钢铁版图上,也是中国迈向钢铁强国的历史亲历者。

钢铁人生,挺起钢铁脊梁。我们对沈文荣的追忆,得从1975年扬子江畔一个小轧钢车间说起。

道阻且艰 唯有“敢为人先”

改革开放之初,那是一个“缺钢少铁”的时代。1974—1976年,全国的钢产量只有2000多万吨,沙洲县(现张家港市)一年分配到的钢材计划只有4.6吨。缺什么就干什么,沙洲县一群“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握紧拳头,下定决心要创业搞钢铁。

这群人里最执拗的那个创业者,就是沈文荣,一个出生在当时沙洲县联兴村的小年轻,后来又从轧花厂钳工,一步步当上班长、车间主任。

轧花厂自筹45万元创办小型轧钢车间那一年是1975年,沈文荣不过才29岁。而这个车间,竟然是未来一个总资产超3000亿元的“钢铁帝国”的起点。

轧钢车间是办起来了,可是缺设备、缺技术、缺原料,连电和炭都没着落,实在是简陋。沈文荣就带头学技术,打地铺、吃大灶,连续跟班十多个小时;小机床上加工轧机牌坊;用柴油机拖动轧机轧钢;肩扛手推、人工喂料,轧出第一批钢材。沈文荣说了,“大胆去闯、大胆去做,没什么是干不了的”。

1984年,轧钢车间与轧花厂分开,成立沙洲县钢铁厂,沈文荣任钢铁厂厂长。新帅上任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专业生产热轧窗框钢。这其实是个大厂不乐意干、小厂干不成的零碎活。但沈文荣看中的是改革开放春风乍起,苏南农村兴起的建房热,钢厂的这次转型手笔,一下子夺得热轧窗框钢销量和质量的全国第一,客户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要好钢,到沙钢”这句广告语自此风靡全国。

敢为人先的沈文荣没有止步,他悉心捕捉着世界钢铁行业发展的潮流,瞄准国际领先,拼抢发展先机。他决定从英国引进兴建我国第一条75吨电炉连铸连轧的短流程生产线。步子走得太快,有人急眼了:“硬要去搞洋电炉炼钢,要鸡飞蛋打出洋相的!”没等到春节假期结束,1988年农历正月初六,沈文荣召开了全厂中层以上干部140多人的大会。他用坚定的目光扫视着会场,论证着项目对国家对企业对员工的必要性。讲到动情处,他挥动着有力的手臂说:“倘若项目引进失败,那就把它当展览馆,我去收门票!”

1991年,热浪灼人的钢水飞流而出,沈文荣带领沙钢人仅用23个月就全线贯通这条生产线,这是中国“短流程”的第一次全线贯通。沙钢的此番操作,引发了国内钢铁行业“长改短”的热潮,被业内专家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沈文荣自己有句话,叫做“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这是他敢为人先的性格底色,也沉淀成了沙钢的文化基底。

沈文荣不仅要参与国内竞争,还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1994年,沙钢引进德国、美国、瑞士等的国际先进设备,兴建了亚洲第一座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成创新”。

2002年,沈文荣买下了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在多特蒙德市的著名钢铁企业,又仅用1年将25万吨的设备,从莱茵河畔拆迁搬运到2万公里外的长江之畔,实现了我国钢铁史上首次从国外整体购买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体的壮举,被称为“世纪大搬迁”。

2005年,沙钢产钢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迈入千万吨级钢铁企业“第一方阵”。

2009年,沙钢集团跻身世界500强,是当年唯一上榜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今,沙钢集团已经连续15年上榜世界500强。

而沙钢实力的“显山露水”还在继续。

问路创新 筑梦“百年沙钢”

过去,有人说,张家港这里没有煤矿、没有铁矿,怎么搞钢铁?沈文荣回他:“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嘛,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要有信念、你要有决心、你要有目标!”

当然,在沈文荣实现自己辉煌钢铁梦的道路上,他有的不仅仅是决心。很多人在评价沈文荣时,常常说起他的胆略和眼光。每每沙钢来到一个关键路口,遥望下一段目标时,沈文荣总是有着惊人的判断和长远的凝视,在这背后,是他对科技创新的敏锐洞察。兴建我国第一条75吨电炉连铸连轧的短流程生产线是这样,建设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时,也是这样。

沙钢是从“草根企业”里走出来的,擅长的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集成创新,但在沈文荣心里,一个民族企业要完成真正的蜕变,握住发展的命门,一定要实现自主创新。

“30年前的中国,什么样的钢都能畅销,但现在,讲究的是同样价格要能拿出更好的产品。”沈文荣坚信,研发能力是判断企业是否有未来的依据,“只有以科技创新占领了技术制高点,才能解决品种问题、质量问题、劳动生产效率问题。”

为此,2007年,沙钢建设了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这件事,沈文荣认真琢磨了好几年。研究院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试验检测装备,并设立冶金工艺、冶金材料等专业研究所,真正具备了紧盯国际前沿钢铁技术的能力。今天的沙钢,主导产品已经涵盖普钢、优钢和特钢各大类,形成了150多个系列、14000多个品种、6000多个规格,这样大手笔的产品结构调整,正是得益于研究院让沙钢成为了开放性冶金人才和技术集聚的高地。

沈文荣一直说,如果不与时俱进,过去的高起点也会变成低水平。沙钢如何迈向更高端?沈文荣认为,出路在于智造。

2011年,沈文荣为“智能化沙钢”改造定下基调。同时,沈文荣清晰地看到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紧抓物联网、工业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机遇,决心在信息化浪潮中积极作为、有所建树。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时,从市场里劈波斩浪走来的沈文荣,已经带领沙钢尝到了“创新驱动”的红利。

“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基石,也是每个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勇攀市场高峰的重要途径。”沈文荣对此深信不疑。2019年,世界第四、中国首条“超薄带”生产线在沙钢实现工业化生产,0.1秒钢水变铸带、30秒全流程生产,整条生产线全长仅50米,长度只有常规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十六分之一,但其生产过程可节省煤气消耗95%、节水80%、节电85%。

2023年,沙钢建成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短短4年时间,沙钢走完了世界钢铁150年走过的路。事实上,自1856年提出薄板薄带铸轧后,世界各主要的研发单位都参与其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只可惜在沙钢之前,没有一家成功实现产业化,沙钢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薄带铸轧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也让业界对薄带铸轧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沈文荣身上,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鲜明标签。他们追求卓越、敢拼敢闯、勇于创新、永不止步,被誉为“拓荒者”。沈文荣曾说:“钢铁有未来,沙钢有未来!无论走多远,张家港都是我永远的起锚地! ”

其实,沙钢的白手起家与张家港城市逆袭的轨迹何其相似,沈文荣的创业故事毫无疑问是弘扬张家港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这场追求卓越的实践始终在赓续。沈文荣说:“希望百年以后沙钢还能屹立在扬子江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这也是每一个沙钢人的百年沙钢梦。

实业报国 未来“赓续前行”

绝大部分沙钢人都记得,沈文荣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会到车间去转一圈;6点30分,坐在工厂大门口迎候进厂的员工,并当面给车间的班组长布置工作;7点钟高层领导例会,准时到场参会;每年的大年初一,沈文荣还是会出现在车间里……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就是沈文荣雷打不动的生活轨迹。

“对我来说,生活的质量也是生命的质量,就是事业的成功。人的生命就这么几十年,到了闭上眼睛的时候,要觉得自己没有白活一世,没有遗憾才行。”遇上改革开放的浪潮,赶上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车轮,沈文荣说自己注定会是一个创业者、一个见证者、一个参与者、一个推动者。

“亚洲第一炉”项目谈判期间,沈文荣右脚痛风病情急剧发作,脚肿得像馒头,不能行走,被强行按倒在病床上挂水。“现在不吃饭可以,不吃药不行。”沈文荣曾经这样自我调侃说。在上海住院期间,他将病房当成办公室,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几十页,全是关于企业的工作规划打算。

扬子江畔,一代代苏商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筋骨担当中走来。在沈文荣的钢铁人生里,除了让沙钢做大做强,“大国”与“大业”是他内心深处最具分量的信念。沈文荣始终践行实业报国初心,有一句话,他在公开场合里经常说起,“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慈善” 。

2017年东北特钢经营困难,沈文荣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号召,成功重组东北特钢集团;2018年,沙钢东北特钢大连基地生产经营明显好转;2019年,抚顺基地一举实现利润2亿元。短短2年时间使这个百年国企重回良性发展轨道,被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

沈文荣的担当还写在了这一串的数字里——自建厂以来,沙钢对于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抗洪救灾、扶贫济困等慈善事业的资金捐助累计超过10亿元;1989年以来,沙钢累计接收近6000名当地农民进厂工作。2008年,沈文荣代表沙钢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献8000万元;2012年年底捐赠8000万元,援建张家港市社会福利中心;2018年以来,沙钢集团与企业所在地冶金园(锦丰镇)及其慈善会深度融合,实施共建计划,2021年,沙钢捐资1.3亿元支持道路提档升级、中小学改扩建等等,充分彰显了沙钢集团回馈家乡、反哺桑梓的浓厚深情。

而沈文荣自己,始终感念时代的机遇和奋斗的信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他与生俱来的品质。出差办事、考察洽谈,首先坚持“三不”:一不到大宾馆,二不接受馈赠回扣,三不安排旅游。如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登攀”的沙钢精神绵延赓续。

 “人一辈子各有各的爱好,我的爱好就是搞钢铁。”沈文荣风轻云淡所说的这句“爱好”,终于为他一辈子的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这一生就是搞钢铁的,希望能把这个行业做到世界最强。”沈文荣留下的执着信念,成为一往直前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沙钢人继续崛起在世界钢铁版图上。沈文荣彰显的精神价值,那种源自于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民族企业家信仰,像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水、肆意跳动的团团火焰,点燃更多奋斗者骨子里的冲劲,激励他们面朝未来、奔向远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