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月国内企业海外融资竟仅为去年1/10!问责法案下赴美上市还将大降速,回归可见三种途径

前4月国内企业海外融资竟仅为去年1/10!问责法案下赴美上市还将大降速,回归可见三种途径
2020年05月25日 21:40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财联社

  财联社(北京,记者 陈靖)讯,近日,美股市场相继传来纳斯达克收紧上市规则和美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重磅消息,当下的中概股可谓集体站在了十字路口。

  据wind数据,今年1-4月,仅26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为15亿美元。与此相比较,2019年,有117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158亿美元;2018年,有110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320亿美元。

  国内某头部风投基金相关人士认为导致,目前中企赴海外上市热情降低主要因为美股环境变化、瑞幸“黑天鹅事件”所引发的信任危机、中美关系遇冷以及港股和A股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有关。

  财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中概股回归港股/A股的概率大幅提升,或成为中长期发展趋势。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步伐明显提速,增强了A股市场的包容性,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了绝佳条件和环境。如国内试点创业板注册制、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等系列改革举措,均为众多优质创新型企业回归A股和港股营造了良好机遇。

  中企赴海外市场上市降温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后,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上市正驶入“减速车道”。

  wind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仅26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为15亿美元。中国企业IPO步伐放缓,整体融资规模大幅下滑,创下金三年以来新低。与此相比较,2019年,有117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158亿美元;2018年,有110家国内企业成功海外IPO,IPO融资额320亿美元。

  国内某头部风投基金相关人士,导致目前中企赴海外上市热情降低的原因主要如下几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美股环境的变化导致,瑞幸“黑天鹅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历次中概股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也和中美关系遇冷,以及港股和A股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有关。

  当下的中概股可谓集体站在了十字路口。如果美股市场“生存条件”“恶劣”,中概股的退路之一是科创板。

  投行人士何南野告诉财联社记者,“存量中概股回归港股,甚至回归A股是大势所趋。因此,近期我们看到,京东、网易等大型企业都纷纷开始筹划港股上市,以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一些此前打算赴美上市的企业,可能会重新选择上市地,如果符合或接近境内上市要求,则会优先考虑A股上市,如果不符合,则会选择港股上市,美股将不再是首选。”

  科创板多举措支持科创企业“燕归来”

  A股也正在积极探索对中概股的承接。

  吸引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之前难以满足境内上市审核要求的科创企业,是科创板设立的初衷之一。有发展潜力的好企业无疑是稀缺资源,全球主要股票交易市场对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的激烈争夺,从未停歇。

  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实施 《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相较于此前的标准,大幅降低了中概股回归的门槛。除原有的“市值不低于 2000 亿元人民币”标准之外,新增了“市值200 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这一标准。

  随着国内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逐渐改善,加上科创板以及创业板相继推行注册制,A股市场对于在美的中概股吸引力增加。

  上海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委员认为,科创板作为承担国家战略的资本市场创新平台,应为迎接优秀中概股科技企业回归做好准备。同时,她也透露,年内将大幅增加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

  解冬说,科创板仍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实际,坚定不移加快关键制度改革。她建议,标境外成熟市场,提高科创板国际竞争力。尽快出台红筹企业科创板上市相关配套政策。从稳定企业预期出发,明确优先股、VIE架构处理等。参照国际规则,简化红筹企业信息披露差异调节机制。积极吸引国际长期资金入市。加快推动科创板股票纳入MSCI等国际股票指数,加快编制科创板指数,鼓励发行科创板指数基金。

  “需要强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科创板活力。”解冬说,应该加快建立吸引长期资金稳定入市的制度,并明确长期资金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市场稳定运行。提高保荐跟投机制的灵活性。引入T+0交易机制、做市商机制等,提升科创板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在解冬看来,科创板要坚持错位发展,推动形成一定规模。她建议以“科创属性”为出发点,吸引金融科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模式创新、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应用创新等类别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加快注册节奏,争取年内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有较大增加,并有一批标杆型、引领性企业上市。

  wind数据显示,目前美股拥有约247家中概股,其中164家在纳斯达克。据申万宏源筛选,潜在可能回归的中概股有23家,多数为科技、医疗、可选消费等新兴行业公司,包括前文提到的京东、百度、网易和携程。

  平安证券认为,从市场视角看,中美股市估值差异是中概股回归A股的重要驱动力。当前美股绝对估值低于我国创业板,后续在经济衰退预期强化、政策操作空间有限的背景下美股或延续承压,A股将保持相对韧性,为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提供动力。

  投行人士何南野表示,对于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公司而言,科创板的吸引力很大。从目前看,很多企业在美股上市,是因为盈利要求、股权结构不符合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要求。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科创板和即将落地注册制的创业板,使上市条件进一步放宽,并对境外上市企业更大的包容度,无疑对符合科创板与创业板定位的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

  从境外上市的企业类型来看,多数为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目前不太符合科创板的定位,但非常符合实施注册制的创业板的定位,即“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深度融合”,因此,预计创业板将成为很多中概股互联网企业回归A股的首选地。

  中概股回归的三种途径

  财信研究院报告称,截止2020年5月24日,国内所有中概股市值为1.78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全部A股总市值的20%。其中,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市值占比达93%,前十大中概股市值占比为69.4%。分行业看,中概股主要分布于可选消费、能源、电信服务和信息技术四大行业,其市值占比分别为49%、17%、11%和10%。

  申万宏源认为,当前中概股回归主要有双重上市、第二上市和私有化退市后再上市三种方式。

  私有化后回归A股主板或港股,代表案例为三六零。保留红筹架构回归A股科创板,此条路径允许企业在保留红筹架构的情况下回科创板上市,但在市值、所属行业、行业地位等方面均有所要求。代表案例为中芯国际。

  以第二上市或双重上市方式回归香港市场:若公司选择赴港第二上市,则港交所和海外原交易所挂牌相同类型的股票,之间通过存托凭证可以实现股份的跨市场互通。

  此种方式对市值、净利润、海外上市时间等有具体的要求,代表案例为阿里巴巴;若公司选择赴港双重上市,则港交所和海外原交易所均被视为第一上市地进行监管,且股份之间无法互通,代表案例为百济神州。

  谈及中概股回归短期对市场的影响伍超明告诉记者,“中概股回归潮不会冲击A股市场的稳定,且中概股回归本身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国内也会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从中长期看,中概股回归有利于丰富A股投资品种,推动A股市场成熟发展,让更多投资者共享创新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红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