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打响资产质量保卫战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创纪录

银行打响资产质量保卫战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创纪录
2020年11月30日 15:15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近期,上交所公司债务信息平台披露了一批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建设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发行了该类产品。业界人士预计,随着年底临近,银行出清不良资产将迎来一个“小高峰”,将有不少银行试水这种模式。

  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CNABS)数据,截至11月27日,今年金融机构发行的不良信贷资产重组ABS总规模达143.27亿元,已与去年整年不良资产重组ABS总规模持平。前十发起机构为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国开行、兴业银行等。Wind数据统计,目前已有8家银行成功发行17只不良信用卡ABS产品,合计规模超过34.5亿元,均高于去年同期。

  不良资产证券化被多家银行追捧的原因是,市场投资主体更为丰富,信息披露更为公开透明,尤其优先级、次级档的分层安排,更有利于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而投资者愿意淘金的源动力,则是因为一组资产汇集在一起的资金池,不是单个资产质量的简单叠加,而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东方金诚结构融资部技术副总监张文玲表示,今年零售类信贷资产构成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力。以个人消费类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代表的零售类贷款,单笔金额小、同质性强和历史数据充足,现金流可预测性较强且较为平滑,有利于缓解发起机构与投资人的信息不对称、尽调难度大和成本高等难题,适合建立体系化、标准化的定价机制。

  目前发行的多款产品也有类似特征。建设银行11月18日发行的“建鑫2020第六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规模为5亿元,其中优先级占比80%,采用过手摊还模式,经测算其加权期限约为1.11年。这意味着,80%债务可被理解为风险水平较低(一般能达到AAA级),并且多笔不良资产的预测回收期限都较短。

  业内人士认为,各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历史回收数据表明,资产入池时逾期时间越短,边际回收率提高速度越快,预计这笔资产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将较好。

  同时,依托于发起机构较强的尽职、催收能力,优先级证券的发行利率不断降低,市场投资者认可程度不断提升。

  一家国有行的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该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随着对不同类别资产评估确定的回收率、处置费用等日益明确,参与机构已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也会扩大。此前在定价、信批、交易等环节存在的难题得到部分解决。

  对这类特殊资产,机构投资者也在跃跃欲试。一名保险资管行业人士称,券商、保险资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行业投资基金都在“打量”各类不良资产优先级证券。投资机构看重产品资金池的外部信用增级,如是否有担保机构为本息偿付提供保障。

  “投资的难点在于,整个资金池产品都要一笔笔拆开分析,将目标交易中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度量,考虑各类防控风险措施的有效性。”上述人士称,“但能够作为AAA级的投资产品,风险收益相对可控,若资产得到盘活,投资回报率却远高于其他产品,银行在定价方面还是有话语权的。”

  作为一种新型不良化解手段,银行试水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还较小。建行发行的5亿元不良ABS产品,信贷资产未偿本息合计为15.6亿元,相比三季度末建行2555.28亿元的不良贷款总额,只是涓涓细流。

  “和其他不良处置手段相比,资产证券化目前有更高的成本,需给评级机构、各承销商一定费用。”上述国有行投资经理坦言,“但从市场机制讨论,转让处置不良资产的规模受对方主体收购计划影响大,需一对一处理,但资产证券化没有特定受让主体,更易发展成规模经济。”(唐燕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