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融慧金科张羽:联合运营这么难,融慧金科为何还要“死磕”

对话融慧金科张羽:联合运营这么难,融慧金科为何还要“死磕”
2020年12月02日 15:40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时刻头条

  在金融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获客成本高、风控难成为当前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痛点。尤其是随着流量红利的见顶,稀缺的优质流量也已被互联网巨头纷纷垄断。因此,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想要获取更多流量,要么以高成本换取有限优质流量,要么以低成本获量同时承担较高风险。

  就事实而言,这两者都不是最优方案,那么在行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破局之道何在?

  融慧金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张羽在接受零壹财经专访时指出,在大型国有银行进行数字化变革的同时,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很多中小银行、持牌消金等受制于资本、人才、规模、科技等因素,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显得举步维艰。在张羽看来,金融机构零售信贷转型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如何在战略、产品、数据、技术、组织等方面形成数字化的整套打法。

  “作为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跑者,融慧金科不算高调,但在运用定制化建模及联合运营模式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上有诸多值得行业关注的点。”张羽表示。

01 走出模型认知误区,解码风控之道

  根据与金融机构多年合作的经验,“我们发现,无论是银行、持牌消金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都从战略高度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布局和投入,但部分机构在打造自身数字信贷能力时也存在一些技术与理念上的误区。”张羽称。

  基于以往在美国运通和百度金融沉淀的建模经验,张羽表示,一个好的模型需要同时具备区分度、稳定性、准确性、可解释性和敏捷迭代性“五高”特性,“能够做到这些,需要非常深厚的建模功底和对金融业务的理解与把握。”

  在掌管全球市场审批模型时,令他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每年都会遇到几个国家发生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动荡。用他的话来讲,在这种“东方不黑西方黑”环境里,大量的工作精力都会投入到如何确保风险模型的“抗周期性”和风控策略的“敏捷性”与“前瞻性”,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风控人员和风控团队得到的学习成长,是书本上和课堂里完全学不到的,需要长期的实战、提炼和沉淀。

误区1:模型就是算法。事实上,一个好的模型远不止算法。现实中,很多金融机构更加看重的是模型算法是不是“先进”,是不是“fancy”,殊不知,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模型算法,如果应用不当,不仅不能够给模型效果带来很大提升,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过度拟合,导致模型极不稳定。换个角度来说,风控建模是需要将算法的驾驭和实际业务理解恰当融合,滥用算法是建模的大忌。

  “我去拜访一家银行,他们新任风控总监是一位业内专家,他们部门的一位名校博士毕业生开发了一个KS值超过90%的风险模型。我和这位风控总监相视苦笑……”,张羽提到不久前的一次经历时强调,出现这种现象,不是严重“过拟”了,就是严重“穿越”了,这样的模型如果放在信贷决策中,一定会误导决策,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误区2:模型等于风控。模型开发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用历史数据去预测客户未来的表现。但所有从历史数据去推测未来都有一个核心假设,那就是历史会在未来不断重演,即在历史中找到当前场景的相似之处。然而,很多模型开发者在构建模型时往往会忽视未来可能发生的大环境及业务的各种变化,进而使模型的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而这恰恰是许多风控策略人员使用模型时的常见问题。

  比如外部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导致历史久远的业务数据缺乏“未来复现”的有效性,且无法获得足够合适的建模样本,信贷业务的变化会导致以往在其他业务中设计的风险逻辑不适用新业务,客群的变化会导致历史客户风险特征难以在未来重演,行业格局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会导致目标客群大幅偏移等。

  由此不难看出,单纯地将历史数据作为建模的基础,没有可解释性和稳定性支撑,模型效果很快就会衰减甚至失效。“只有通过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和前瞻性思考,在建模样本选取时充分考虑未来因素,把握信用和欺诈风险的普遍规律,将模型与策略有效结合,搭建一整套包括授信审批、风险评估、反欺诈策略等在内的 “闭环并迭代”的全流程体系,这才是风控,而模型只是其中的一环。 ”张羽称。

误区3:模型是中后台的事情。从传统理念上来讲,金融机构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踩油门”,风控部门则主要负责“踩刹车”。在张羽看来,新形势下,风控部门的角色将不再单纯地聚焦于后台,而会在渠道管理、产品设计等业务前线的参与度及决策权上显著加强。

  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获客成本与日俱增,运营存量客户成为众多银行及持牌消金机构的业务发展目标。而对于存量客户的精耕细作,需要运用更有效的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增强中后台运营与风控,有效唤醒睡眠客户,增强客户粘性,进而提升收益能力。

  正如前述张羽所言,中后台能力与前端业务高度融合,才是未来的风控之道,他将此称作“大风控”。

02 “联合运营”的发展之路

  从定制化建模到定制化风控,再到端到端联合运营,融慧金科走出了一条与同业很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联合运营,对金融科技服务商的风控能力、实战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考验巨大,也是“又苦又累”的事情,为什么融慧金科还要死磕?

  “对于一家公司来讲,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好的战略目标,选择正确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而从战略角度上讲,越难的事,反而越容易成功。”张羽表示,公司战略发展有三大核心要素:

第一是能力问题——能不能干

  “融慧金科做联合运营是市场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能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联合运营,并实现‘首贷盈利’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张羽透露,帮助金融机构实现盈利是我们收取经济回报的前提条件,而对于市场品牌认知度不强的金融机构来讲,在自营业务中,特别是客户首次贷款环节,必然要面对比大机构更高的获客成本和更明显的客户“逆向选择”,所以“首贷盈利”是对金融科技公司实打实的能力考验。

  那么,在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深陷合规泥潭之时,融慧金科何以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张羽介绍说,一方面主要得益于融慧金科团队强大的专业风控基因。CEO王劲、首席战略官张羽、首席科学家盛军三位创始人的金融风控经验总和已超过60年,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公司,融合多年互联网金融全面风险管理经验和跨国、跨经济周期金融压力情景,具备从零到一的风控体系建设实战经验,这也是融慧金科独一无二的厚实底蕴。

  不仅如此,“经过三年多的数据挖掘、模型沉淀和实战打磨,我们已拥有BAT量级的合规数据源,并基于此,加工了“千人千面”的衍生变量和用户立体画像,有效助力机构完成高效、精准的风控决策。”

  另一方面,融慧金科覆盖了目前行业通用的以及世界领先的机器学习算法和建模技术,具备根据不同场景运用不同算法的丰富经验,还能够根据具体业务、目标客群、决策环节和数据情况,采取最合适的建模方案,在模型效果的五个方面(区分度、稳定性、准确性、可解释性和敏捷迭代性)都达到最优。

  “正是因为我们深厚的金融功底与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趋势的研究与预判,才能搭建包括产品、获客、方案、系统等在内的完整服务闭环,赋能持牌机构搭建端到端信贷风控体系,并对盈利结果负责。”张羽还表示,近四年来,融慧金科累计服务了涵盖银行、消金、互金、支付等在内的近200家头部持牌金融机构,深受客户认可。

第二是意愿问题——想不想干

  “在金融科技领域,融慧金科成立的可以说相对较晚”,张羽坦言,但我们凭借前瞻的市场敏感性看到了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回首来看,金融科技经历了从草莽生长的1.0时代,到合规发展的2.0时代,再到现在自主风控和自营业务的3.0时代。“而在当前的金融科技3.0时代,金融机构需要的是综合赋能,而不再是单一的数据化产品或系统化产品。”

  “我们接触过的很多客户,都曾走过不少弯路,也花了不少冤枉钱,比如接入了上百家数据源、花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不同的系统、做了专业咨询之后难以落地,线上信贷业务仍然没有实现盈利,更没有有效沉淀过硬的风控技术和专业能力。而信贷风险的表现永远是滞后的,因此很多机构便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不断“打补丁”的艰难历程,不仅造成了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且错失了竞争发展的有利时机。”

  对于纯甲方出身的融慧金科来说,我们思考的是,如何用更前瞻的视角,站在持牌金融机构的角度考虑整个业务规划,并从最终的业务和能力建设角度出发,提供合规性和可落地性强、可支持长期迭代发展的方案给到持牌金融机构,同时帮助其将试错成本和落地成本降到最低,并在实战中锤炼一支经验丰富的风控队伍。

  “每一次的合作,持牌金融机构获得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用评分分数,而是一整套信贷全流程解决方案背后的理念和方法论,以及懂得这套理念和方法论的人才团队。”联合运营,对于融慧金科来讲,是公司的“价值实现”;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是“授人以渔”。这也是为什么融慧金科“想干”联合运营这件事,并将其作为“公司战略”来经营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需求问题——有没有市场

  近几年来,监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范监控提示的函》《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相关文件,在金融自主风控、规范合作机构管理、互联网金融治理、数据安全治理、技术和模式创新等方面鼓励发展。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有政策指导都在指向一点:互联网金融业务还是要回归持牌金融机构。但在借贷利率严管控的大背景下,持牌金融机构的获客和风险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因此,打造信贷业务全流程“精准获客、精准风控、精准运营”的能力建设,成为持牌金融机构越来越普遍且迫切的现实诉求。

  张羽进一步分析指出,银行若要招聘一个相对完整的风控团队至少需要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整建制的专业队伍”。不仅如此,要想实现业务上的规模效应,还需要前期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足够多的坏账样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试错成本都很高。

  如此一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的双重驱动下,金融科技To B服务获得青睐,这使得像融慧金科这样的金融科技服务商得以快速将风控能力开放给持牌金融机构,助其快速实现业务规模的突破。

  那么,回归到融慧金科为什么要坚持走联合运营这条“难行之路”,张羽表示,对于任何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来讲,“市场够大”只是战略选择的必要条件之一,更关键的还在于“能不能干”和“想不想干”这两件事,只有两者兼备,才有可能把深度合作的端到端联合运营作为持之以恒的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迭代,建立起自己独到的核心竞争力。

  而融慧金科也正是因为满足上述提到的核心要素,才能在越来越多的友商纷纷放弃联合运营这条“战道”时,依然能够坚守初心,走出一条差异化金融科技发展路径的重要原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