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食品安全热点三:“酸汤子”事件敲警钟 专家:慎重自制酵米面类食品

2020食品安全热点三:“酸汤子”事件敲警钟 专家:慎重自制酵米面类食品
2021年01月08日 17:50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图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秀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8日讯 1月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去年10月,黑龙江居民聚餐时食用“酸汤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惨剧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秀梅在解读中表示,为避免该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尽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类食品,并正确购买和科学食用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

“酸汤子”中毒悲剧引社会热议

  2020年10月,一则黑龙江居民聚餐时食用“酸汤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根据官方信息披露,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该类事件已很少发生,但在依然保持传统饮食习惯的地区,由自制发酵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仍需要敲响警钟。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12月24日共监测到与“酸汤子”相关的纸媒报道868篇,新闻网站文章3.8万余篇,手机APP消息1.3万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5.0万余篇,微博原发、转发13.5万余条,博客68篇,论坛发帖6456条。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10月,关于“酸汤子”造成9名食用者全部中毒死亡的消息迅速形成舆论聚焦,舆论就自制发酵食品安全性展开激烈讨论。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看出,黑龙江、广东、辽宁、北京、吉林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专家建议:家庭尽量不制作酵米面类食品

  对此,刘秀梅指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酸汤子”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在东北以及南方的偏远山区、农村,粗粮细作的方式为主流,也就是把谷类用水泡,发酵,把它变软以后研磨成粉,这些粉可以制作成面条、饼等当地特色食品。“由于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当中的贮存方式不对,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被环境里的椰毒假单胞菌所污染,产毒以后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据刘秀梅介绍,我国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有谷类发酵制品、木耳或银耳、发酵薯类制品等。这种毒对热稳定,100度煮沸和高压都不能破坏,进食后导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受损。值得注意的是,米酵菌酸目前尚未有特效解毒药物。

  为避免该类食物中毒的发生,刘秀梅建议,家庭和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尽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类食,如果自制的话应确保不用霉变谷物原料,避免食品接触潮湿土壤。消费者在食用银耳时,要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有异味不要食用。如果一旦怀疑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要立即停止食用,尽快催吐,减少毒素吸收,降低死亡率。

点击进入专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