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经济怎么看?下半年怎么走?沈建光详解

上半年中国经济怎么看?下半年怎么走?沈建光详解
2021年07月07日 16:40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中国经济网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未来中国经济将如何走?又有哪些风险点值得关注?对于这些热点经济问题,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记者:如何看待上半年我国经济表现和政策效果?

沈建光:上半年中国经济面临国内外疫情局部反复、国内经济复苏不牢靠、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以及疫后稳定杠杆率提升的诸多现实问题,宏观政策针对上述问题,及时应对,效果显著。

  具体来看,稳增长方面,疫后经济仍旧保持韧性,服务业复苏加快。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18.3%,二季度GDP预期或回落至7.6%左右,虽然有所下降,但主要受到基数效应影响。调查失业率降至两年多新低,服务业明显加快,预示在“不急转弯”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

  防通胀方面,政策效果显著,大宗商品价格已出现高位回调。受近年来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影响,上半年输入性通胀压力显著增加,5月PPI创近13年新高。5月以来,国常会连续两次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出部署,加强供需双向调节,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恶意炒作行为。在此背景下,6月以来,国内大宗商品快速上涨趋势得到明显改观,预期后期PPI将有望进入高位回落阶段。

  防风险方面,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去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杠杆率出现攀升。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较去年有所降低,尤其政府部门降幅最大,预期二季度杠杆率或维持下降趋势。

记者:从微观感受来看,经济运行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沈建光: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整体处于复苏态势,但有如下经济运行的隐忧需要关注:

  一是低收入群体消费内生动力不足。当前不同群体消费表现不同,高收入群体消费好于预期之前,但低收入群体受就业与收入不稳定、预防性储蓄增加以及房价上涨挤出效应的影响,消费并未明显恢复。

  二是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当前经济修复基础尚不牢靠,脆弱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相比总体失业率下降和就业状态的改善,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就业压力相对较大。比如,一季度农民工就业人数仍较2019年同期少246万人。

  三是出口高增长下半年存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发达国家呈现出较强的复苏态势,需求旺盛带动中国出口;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遭遇二次疫情,中国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但是,伴随着海外疫苗加速推进,供需缺口逐步缓解,防疫用品出口迅速回落,出口增长可能回落。5月出口同比增速已较上月下滑,作为前瞻性指标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今年3月起已连续3个月下滑,亦反映后期出口高增长的不确定性。

记者: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带动上游原材料价格集体上涨。怎么看这一轮的通胀风险?

沈建光:今年全球通胀上涨幅度和速度超出预期,发达国家悄然推行的新货币理论实践作用突出。可以看到,疫情以来,美国财政货币高度协同,货币宽松,财政刺激不断加大,也不再受传统的平衡预算观念的束缚,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认为政策重点不应关注国债总额,利息负担才是更为重要的目标。

  展望未来,预期全球通胀中枢将比疫情前有所提升。一方面,海外财政赤字货币化实践仍在继续,且不仅是危机应对的举措,而且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宏观政策操作的新范式;另一方面,全球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共识,绿色转型大背景下,高能耗、高排放产能将受到压降,并向低碳环保产能转化,供给侧受到冲击,或将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

  国内通胀来看,前期抑制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影响的政策起到显著效果,6月以来,煤炭、铁矿石等价格出现回调。同时,由于终端消费需求不足、猪肉价格走低,当前高PPI并未带动CPI的走强。预期下半年PPI高位回调,CPI随季度走高,但整体温和可控,预期高点不会超过3%,全年增速在1.5%左右。

记者:如何看待全球经济复苏情况?美联储政策对我国经济运行有何影响?

沈建光:二季度全球经济整体复苏,具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疫苗接种和政策力度导致复苏区域间不平衡,其中美国复苏领先,甚至有一些过热迹象,欧盟复苏处于加速过程,但东南亚、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则仍然深陷疫情;二是实物方面,家具、家电、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因价格上涨和前期需求透支而下降,服装、鞋帽等非耐用品消费受益于线下经济重启而上升;三是服务消费伴随着疫苗普及显著提升。

  预计未来全球经济大概率继续复苏,但存在三大风险。

  第一,疫情反复的风险。近期Delta和Delta+毒株导致多国疫情反弹,充分说明不应忽视病毒继续突变、产生具有高传染能力和抗疫苗能力毒株的可能性。疫情缓和路径的潜在不确定性,可能延缓经济复苏速度,并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短期化,抑制消费和投资。

  第二,供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如全球“缺芯”可能还将持续一年以上时间,从而波及下游汽车、电子等商品产出,再如航运需求不断上升但运力有限,导致跨国供应链出现大规模延误。

  第三,美元走强与通胀抬升引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波动。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将全年预计通胀从2.4%大幅提高至3.4%,显示其之前低估了通胀风险;欧元区通胀已经达到2%的目标值;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上半年已因为通胀而连续加息。如果较快收紧可能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记者:海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应对?

沈建光:首先,近期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拉动作用的外贸面临结构性变化,如海外商品消费透支引发的外需下降,以及出口增长点从耐用消费品到非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转变。

  其次,输入性通胀压力会持续,考虑到全球通胀中枢抬升以及美国对通胀容忍度上升,预期中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的时间较长。

  第三,在美国经济强劲反弹、美元流动性开始见顶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面临资本流出。当然,中国的经济体量、资本市场规模以及相对稳定的基本面,资本外流的风险相对可控。

  第四,关注发达经济体经济恢复后“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产业链”概念,加大协调应对经济贸易方面的压力。

  就政策而言,应当继续把握稳增长压力较好的窗口期,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夯实内需,对冲疫后外需回落的确定性趋势;继续推动更广泛的营商环境改革,降低营商成本,进一步巩固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地位,对冲可能出现的产业链外迁压力;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对资本双向流动、波动加剧的容忍程度,使用宏观审慎措施引导市场预期。

记者:对于下半年乃至明年一季度宏观调控,您还有哪些建议?

沈建光: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不平衡,加上前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和房地产投资面临订单回流,以及调控政策下投资转弱的调整,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恢复依然缓慢,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后期稳增长仍是政策的重要方向。

  为此建议,首先,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促进短期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收敛,注重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既有效应对短期问题,也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留出政策空间。考虑到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货币政策不宜贸然收紧,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提高专项债的使用效率,稳住基建投资;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新型消费,激发消费活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自主创新,推进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和普惠金融,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