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600多座骑楼,广东这个小镇想做“中国第二乌镇”

扮靓600多座骑楼,广东这个小镇想做“中国第二乌镇”
2021年07月28日 12:20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时代周报

  说起古镇,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名字就是:乌镇。但他们不知道,与之相距1460公里的广东开平市,也有一座古镇,值得被人们记住。

  那就是赤坎古镇,距今350多年历史,曾是粤西地区最繁华的中心集镇之一,也是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紧邻潭江,沿江两岸整齐排列600多座骑楼,足足绵延3公里。

  赤坎古镇,曾是粤西地区最繁华的中心集镇之一 图源:视觉中国

  这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两广地区,都颇为少见。

  这个古镇值得被记录。电影《一代宗师》《秋喜》的镜头里,就记录了这个古老而有魅力的百年商埠——夹杂市井气息,但又别具欧陆风情。

  而今,这座古镇有了新的标签——打造“中国第二乌镇”,重现乌镇奇迹。

  2014年起,开平携手中信资金和乌镇团队,以“资源+资本+智力”的合作模式,共同推进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

  在开平市的计划里,赤坎古镇不仅要成为古镇景点,还要成为华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9月,这里将是第二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分会场)。

  根据赤坎镇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截至7月26日,16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已完成70%,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 28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修缮工作,土建工程已完成70%;20多间民宿完成装修,“预计年底前具备局部试运营条件”。

  “期待对外开放的那一天。”网友@靓靓蝉WG在6月去了一趟赤坎古镇。在她的视频里,赤坎古镇已经和她记忆里的不一样——从前的破旧沧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

  “第二个乌镇”近在眼前。

  100多年前,它就有了城市的样子

  赤坎古镇的繁荣商埠,源于侨乡。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批赤坎人为生计远赴国外。在国外,他们辛苦劳作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西方的文明与先进。之后,以赤坎关氏、司徒两大家族为代表的华侨,带着自己赚来的血汗钱归来,建设赤坎。

  一时间,中西合璧的建筑在赤坎拔地而起。整个赤坎古镇的主街道,从上埠至下埠,沿潭江建起。建筑楼高两三层甚至四五层,造型风格各异,有哥特式、古罗马式、巴洛克式、伊斯兰式,也有中国传统式。

  骑楼是古镇的主要建筑形态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但“上宅下铺”的骑楼,是赤坎古镇的主要建筑形态。

  这其实是岭南特有建筑,一般是楼的二层或者三层向外伸出,用立柱支撑,在内部形成宽约3米的人行道,看起来就像建筑骑跨在人行道之上。这种建筑方式不仅适合岭南多变的气候条件,还方便在骑楼下开展商贸活动。

  有了遮风挡雨的楼房,也就有了先进技术的引进载体。

  1901年,赤坎开始建起中西医诊所。要知道,那时的中国,乡镇拥有西医非常罕见。

  先进理念与技术在赤坎的骑楼里迅速发展。1914年,赤坎西医产科诊所开办,逐渐形成“医生街”。

  100多年前,赤坎已经有了城市的样子。

  1924年,赤坎出现了福特牌公共汽车,基本路网逐渐形成。司徒家族还在当地开办汽车学校,专门培训驾驶员与修车师傅。

  赤坎不仅路通了,电话也通了。1928年,赤坎灵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将开平的墟、镇连成电话网,连接恩平、阳江、台城、江门、新会等县市。

  当时的赤坎,时不时有谈生意的人在潭江上泛舟,也有在路上开车兜风。这番热闹繁忙的情景,完全不输20世纪初商贸发达的广州十三行,赤坎成为当时粤西地区极具规模的商贸名镇。

  硝烟一起,繁荣俱毁

  据《名镇赤坎》记载,直至抗战结束,赤坎全镇仍经营有万宝源、天宝、富恒、裕民等金银首饰商铺30多间,有大新、华新、开平、华南、巴黎等17间有规模的茶楼酒馆。赤坎镇上,小茶室、粥粉、云吞店繁多,批发粮油、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

  然而,硝烟一起,繁荣俱毁。

  随着内战全面爆发,赤坎不少商号歇业倒闭,即使继续营业也处境困难。改革开放以后,广州、深圳、佛山等周边城市迅速发展,赤坎古镇淡出大众视野。

  周边城市迅速发展,赤坎古镇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图源:视觉中国

  曾经名噪一时的商贸名镇,越发沉默。往日商号林立、商贸通衢的先进侨乡模样,自此成了往事。

  在社交媒体、旅游平台的推波助澜之下,这里成了小吃一条街,口口相传,外地游客热衷来此打卡。

  沿江两岸,一个挨一个的小摊儿,卖着豆腐角、鸭粥和烧饼等赤坎特有小吃。其中,煎豆腐角最得人心。摊贩在水嫩的豆腐中间小心翼翼地戳洞,再把提前准备好的肉末塞进去,接下来就是考验手艺的煎炸环节——时不时得给豆腐翻面,但又不能把豆腐弄碎。直至豆腐煎到两面金黄,飘出肉末香味,即可装盘。

  这成了外地人游赤坎的指定动作:手拿一份煎豆腐角,走在百年古镇的街道上,看时代特有的伟岸建筑,味觉与视觉得到双重满足。

  赤坎古镇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图源:视觉中国

  昔日名镇的价值,远不止于卖小吃。

  “在大湾区,赤坎古镇有唯一性。”赤坎镇政府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古镇在江浙一带很普遍,但在广东甚至整个两广地区,像赤坎古镇这样大规模、保存完整的项目比较少见。

  然而,这样的唯一性还是有点小众,除了广东之外,外界几乎对此一无所知。赤坎古镇商业渐渐衰败,人去楼空。古镇发展停滞,成为开平人和华侨心中的痛。

  “第二个乌镇”越走越近

  时光停滞积下来的灰尘,是时候打扫一下了。

  但这座古镇想变成啥样,应该做成啥,谁是榜样?

  开平把目光投向了乌镇。

  倒不是因为乌镇名声在外,而是二者之间确实有相似之处——乌镇地处江浙沪这个“金三角”,京杭运河依镇而过,成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赤坎就在珠三角,位于潭江之滨,古镇沿江而建,凭借水道联系外界。乌镇不仅拿下了戏剧节,还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赤坎成为华人华侨粤港澳大湾大会分会场,还要打造华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示范区。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图源:视觉中国

  2014年9月,开平与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团队负责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将赤坎古镇打造成和乌镇有共同理念的连锁景区。

  项目采取“修旧如旧”的开发手段,将赤坎古镇打造为世界级文化休闲综合旅游目的地、中国古镇旅游旗舰项目新地标、华侨文化保护开发创新示范区,构筑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家园。

  如今,“第二个乌镇”初具雏形。

  在时代周报记者得到的项目图上,详细列明了完工时间,具体至一家旅店、一个员工中心。

  今年4月,时代周报记者探访赤坎古镇建设进度。工地上的挖掘机在烈日下挥动,施工人员在各个工位上埋头苦干。他们的目标是,把这片泥泞的土地变成岭南文化广场、游船码头、骑楼商业街等,配套的游客中心、物资配送中心、快捷酒店也在一砖一瓦中逐渐成型。

  赤坎古镇逐渐有了新模样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第二个乌镇”越走越近。赤坎期望:项目成功运营后,预计每年旅游人数将达700万人次,为当地居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超3000个,间接就业创业3万个,成为开平乃至江门旅游发展的龙头项目。

  如今,在搜素引擎上输入“赤坎古镇”,随之出现的问题多是“赤坎古镇几时重新开放?”“赤坎古镇开放了吗?”

  社交平台上有博主提前剧透。网友@依然邑起飞于去年11月航拍了古镇施工情况,文中提及“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好奇现在古镇的进度”。不到一分钟的视频,得到1064次点赞。网友@飞天小阿甄在去年10月发布过往赤坎古镇的照片,今年7月还有网友留下评论,“封闭升级,开放了吗?”“听说年底会开放?”

  大家都在期待这座百年古镇掀开神秘面纱,重现繁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