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藏在书中的父爱,让爱不在沉默!丨思维品书

收集藏在书中的父爱,让爱不在沉默!丨思维品书
2024年06月16日 08:20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投资者网

我们总说“父亲不擅表达”,我们总说“父亲粗枝大叶”,其实哪怕只是陪着坐坐他都会喜欢;我们总说“来得及”,我们总说“再说吧”,其实,“现在”一直就是最好的时候;我们总说“不好意思说出口”,我们总说“父亲可能不会喜欢”,其实,哪有不想听孩子表达感情的父母……

父爱无声,流淌在时间的褶皱中。父亲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或是像朱自清《背影》中的那样朴素真实,或是像梁晓声笔下的父亲坚强能干,或是如漫画《父与子》中那样亦父亦友,不管是何种形象,父爱总是深邃而坚定。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思维品书》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这份“爸”气十足的书单,让那些藏在书中的爱,随着书页翻飞。

《致女儿书》

作者:王朔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致女儿书》和《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两本经典作品的合集。是王朔写给自己女儿的心里话。

作者从自己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讲起,一直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最后说到自己。每一句话都是真话,每一句话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女儿一些做人的道理,并对自己的作为进行了反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朔作为一个女孩的父亲与我们日常对他的印象中所不一样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有一天夜里,看见这样一个画面:夕阳下,一座大型火车站的道口,很多列车在编组,在进站,层层叠叠压在一起,像有人在拉无穷大的手风琴。

你从暗绿色的一节车厢露出身子,跳下路基,圆圆的笑脸,戴着嵌有蓝珐琅圆帽徽的无檐帽,穿着沉重长大的俄式黄呢子军大衣,帽檐和双肩披着一层光芒。是一个远方归来休假的女兵,满心欢喜,迫不及待。

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你是从画上下来的,我们都是,我们为人之前都是在画中。永恒是一幅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

这之后也要回到画中,所以不要怕死,那就像把降落的镜头倒放。

向天上飞去是不疼的,因为你不会撞在一个结实的平面上,是一个没有落点和终点的过程,不结束。是溶在里面,像黄油抹在一片烤热的面包上。到你想找自己,已经渗透开来,在灿烂之中。

你就是灿烂,如果灿烂有眼睛的话。你会看到自己的出生,看到一切,因为这一切原封不动一五一十摆在你眼前。

《父亲》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父亲》用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了梁晓声与自己父亲之间真实发生的故事。全家人都靠他出卖体力供吃穿,不善于表达的父亲总是默默吞下生活中所有的苦。他的愚昧与狭隘曾让自己的孩子遭受磨难、让家人之间有了隔阂,但当他开始老了他也终于慢慢对自己和家人有了新的理解。当一个儿子也步入中年时,父亲在他眼里已需要依附于自己的人格才能继续在社会上存在,这时如何让父亲重新获得与自己并存的人格已是父子关系中的头等大事。

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娘,你做啥不吃饭?”“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城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吗?我常遗憾那儿对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哈尔滨市。

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年轻的“闯关东”者的后代——在当年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十四岁的孑然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他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遭!那可是你的根土!”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意味儿。

《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 朱梅馥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傅雷写给孩子的书信摘编,以短小有趣、轻松而不乏深刻的文字,传达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细数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

本书是傅敏先生对这部当代经典的修订,以傅雷夫妇为主线,傅聪信以附录形式收入。编排上更重视傅雷家书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对傅家父子之间关于音乐、文学等艺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以及对文学艺术名家的讨论等都尽量忠实收录,是更厚重、更原汁原味的傅雷家书。基于家书完整著作权的独占性,本书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看感人。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和家书墨迹与内容相辅相成,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

家书家训类的著作也不少,特别是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作为修身治家的典范被广为传承,虽然是一本家信合集,完全没有局限于家庭琐事,更多的是从做人做事,以及子女学业、事业相关的艺术修养等方方面面,字字句句中,饱含一个传统家庭父母的爱与责任。

《何以为父》

作者:【美】迈克尔·J.戴蒙德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迈克尔·J.戴蒙德对父子关系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研究。他坚定地认为,父亲身份对儿子和父亲彼此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父亲会深刻地影响儿子,儿子也会影响父亲。父子关系的发展会跨越某些特定的发展里程碑。他提出了“足够好的父亲”这一概念——一个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成长的人。他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帮助男性好好抚育自己的儿子。

在本书中,他分析了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父子关系,描绘了父亲的成长阶段(从妻子怀孕开始);追溯了父子关系,从儿子幼年时期的“监护人”阶段,到父亲允许儿子独立和成熟,引导儿子进入成年。而随着父亲的年老,父子相互再次走得更近,死亡成为必须接受的现实。本书将为读者理解父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

作者:梁启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