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中安,控股股东部分持股再遭司法拍卖

ST中安,控股股东部分持股再遭司法拍卖
2024年06月26日 11:50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金融界

ST中安(600654.SH),一家历史悠久的上市公司,终于在经历了一系列财务困境和重组努力后,于2024年6月26日成功摘掉了ST(特别处理)帽子,正式从风险警示区脱离。这标志着公司经过艰难的重组和业绩改善,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其历程,ST中安原名飞乐股份,是中国股市早期的知名老八股之一,但在2014年经历借壳上市后,因财务造假等不当行为深陷危机,最终于2019年被查出证券虚假陈述问题,公司创始人涂国身也遭受重罚。2022年,公司进入预重整程序,并于同年年底完成重整计划,但直到2023年中期,由于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公司股票仍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公司通过一系列努力,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尤其在2023年全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达到28.58亿元的营收和9008万元的净利润,从而满足了摘帽条件。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意撤销对ST中安的其他风险警示,公司股票代码保持不变,但名称由“ST中安”变更为“中安消”,日涨跌幅限制也从5%调整为10%。

重组过程中,由四家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注资12亿元助力ST中安摆脱破产危机,作为交换,以每股1.5元的低价获得了8亿股ST中安股票。这些投资者包括武汉融晶实业、国厚资产管理、湖北创捷芯智慧软件开发以及深圳市招商平安资产管理等,其中不乏专业不良资产管理机构,显示出市场对ST中安重组潜力的信心。

尽管成功脱帽,ST中安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公司的业绩波动、货币资金受限、应收账款和预付款项较高、以及控股股东的法律诉讼和股权拍卖等问题,都可能对其未来发展构成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控股股东中恒汇志的股份即将再次被司法拍卖,凸显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整体而言,ST中安的重生之路虽显曙光,但仍需警惕潜在风险,持续优化公司治理,增强盈利能力,以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公司后续的经营策略、财务健康状况以及法律风险的妥善处理,将是评估其投资价值的关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