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研究院:增量财政政策带来积极效应,未来仍有加码空间,建议明年财政赤字率可略高于3%

中国银行研究院:增量财政政策带来积极效应,未来仍有加码空间,建议明年财政赤字率可略高于3%
2024年11月11日 18:15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金融界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本次会议推出一揽子化债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一是新增6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2024-2026年期间每年安排2万亿,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二是放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限制,2024-2028连续五年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三是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随着一揽子化债政策的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显著减轻。

第二,预计本轮增量财政政策将取得积极政策效应。一是能够有效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和能力。通过新一轮大规模债务置换,以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举债成本高、周期短的地方隐性债务,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利息支出。这可以有效减轻地方政府历史债务包袱、释放财力空间,从而腾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用于发展经济。此外,地方政府轻装上阵后,也有助于地方政府从应急状态回归常态谋发展,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改善民生、支持创新、促进消费等方面。二是向社会各界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本次发布会着重强调“实施这样一次大规模置换措施,意味着化债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转变”,即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此外,本次会议中官方首次对地方政府隐性债额度进行确认,标志着财政透明度的提升。三是有利于畅通地方政府资金链条,提升市场活力。由于疫情、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地方政府收支压力持续加大,出现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随着未来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减轻、资金链条畅通,相关项目上下游企业账款问题有望得到较好解决,进而恢复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未来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期待更多增量政策出台。一是充分用好中央财政赤字空间。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明显低于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同时,我国政府债务主要是内债,受外部市场的冲击较小。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拥有的国有资产资源较西方经济体更多,相对而言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债务。本次新闻发布会中也提到“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建议明年财政赤字率可略高于3%,进一步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向市场释放更强的稳增长信号。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力度。今年以来,“两新”政策取得较好成效,尤其是三季度后财政政策加大了对“两新”政策的资金支持力度,政策推进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加明显。建议进一步完善“两新”政策措施,鼓励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安排,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将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设备更新纳入设备更新补贴范围。

(点评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