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菁英汇 | 战略性采购与中国供应商变迁(下)

采购菁英汇 | 战略性采购与中国供应商变迁(下)
2024年07月02日 07:30 世界经理人ChiefExecutiveChina

环球资源采购菁英会 (Sourcing Elite Board,以下简称SEB) 是环球资源设立的精英会员制俱乐部,仅限受邀行业顶尖人士加入。该俱乐部目前在上海拥有超过30名成员,主要是来自采购领域高层管理人员和拥有学院背景的专业人士。SEB将不定期在俱乐部内部举办分享活动,邀请其成员深入交流关于采购策略、电子商务创新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洞察和预测,致力激发创新,推动行业前沿,为采购领域的专家与行家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流机会。

获邀加入SEB论坛的Heady Wu女士近日接受世界经理人的采访,就战略性采购概念、制造业转移东南亚以及近几十年来供应商和出口情况变迁等问题分享了她个人的见解。

Heady Wu女士是Blackford Capital的全球采购副总裁兼总经理,同时在Aqua-Leisure Recreation历任总经理和全球采购副总裁的职位,2016年前曾是Horizon Group USA的资深商品经理。她在全球采购方面的经验丰富,在波动加剧的全球贸易环境下仍能精准地预判并处理各种状况,在运动产品、泳池产品、家具、户外露台产品、玩具与手工艺品、文具等领域磨练出了出色的谈判技巧。

※ 本期对话将分上、下两篇呈现,此为下篇。

世界经理人:

你如何看待在东南亚制造业转移的现象?你认为在哪里成立东南亚采购办公室最合适,为什么?

Heady Wu:

其实继上述全球产品需求的变化,我们可以说中国供应商、制造业往东南亚甚至于其他的国家转移是大势所趋。

除了往东南亚转移,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眼光已经放到南美或欧洲。新能源车企业中,有的已经到意大利南部小镇开设新的生产企业,来规避各种新老政策。如顾家家居这样的相对传统行业的外向型企业,早在2020年就已经正式在墨西哥投产了,再往前追溯,之前至少已经过1-2年的准备和筹划。

可见,往国外转移的现象——而不单是往东南亚转移,我觉得是大势所趋。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30年前美国对日本企业打压时,日企的应对来对比观察。相同点在于,企业如果转移到海外,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成本控制,这个比较难,但也是一定要去做的;当然,目前中国人口红利期也基本上过去了。此外,新的生产基地重新定位的时候,也可以有助于生产型企业更多地接触到想要前往的目标市场。

我前面提到的新能源车行业,从中国转移到欧洲本土去生产,就是看中直接接触目标市场。有的供应商会直接到美国本土开设工厂或建物流仓库,也更有利于他们接触到想要投放的目标市场,规避不太稳定的物流或政策的限制。

但中国供应商在产业转移这件事上与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目的地的区别。当初日本企业去美国,主要的目标就是去美国生产,丰田、本田、尼桑、索尼、松下,都是直接去美国本土。这个跟地缘政治以及上层压力有关。现在中国的供应商会更注重多元化,不单考虑去美国,更倾向于从东南亚开始,主要是更有利于企业管控,文化上也更接近,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是转移的规模。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所有的品类,从纺织、电子、日常消费品到医疗产品,我们都擅长,所以产业转移时涉及到的产品行业的规模就会比较大。

第三个区别是转移的速度。中国生产型企业效率确实是世界第一流的,所以他们在转移海外时的效率和速度,是我看到最快速高效的:从租当地生产园区里的厂房到购买设备,短短9个月就已正式投产了,这还包括当地员工的招募与培训。在这方面,日本企业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大势所趋的中国制造业转移,我觉得不单是往东南亚转移,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转移到更接近目标市场的地方。

很多人都问过要在哪里成立采购办公室。行业差异性、业务所在地、公司战略部署是关键。

如果以普通消费品而论,东南亚我比较关注的是越南。从消费力上看,越南现在看上去像中国25-30年前的样子。近5年,我们很大比例的制造业转移是先转到最接近的越南,尤其是胡志明市,胡志明附近3小时车程内聚集了大量的家具、纺织、鞋业、玩具等中国生产厂商,有些企业主早在12年前就在该地扎根,当时的地价只有1美金左右一平方,而现在早就翻了100倍不止。而越南北部也就是其首都河内所在部分毗邻中国云南,物流相当方便。现在大多数产业转移,主要的原材料、技术还是靠中国内地转移过去,然后通过中国这边技术人员来培训当地的工人,才能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生产这些产品,达成对品质的要求。

另外印尼也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其优势在于多元化。考虑到印尼人口位居亚洲第三,消费市场庞大。它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产品,乃至汽车行业、化工品都有竞争力,所以根据采购的具体产品而定也可以选择。

还有一大热门国家是印度。印度现在已经跃升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已有很多企业去了印度。比如说富士康,已经投入几十亿想要把当地供应链建立起来。由于地缘政治,印度虽然是比较倾向于美国,但也有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取有利条件发展自身的可能性。最近半年,去印度发展的中国企业遇到一个大难题,就是由于当地政策限制,大陆护照非常难申请印度签证,也就意味着很多技术人员或培训人员无法按正常进度进行工作。穆迪已经当选新一任总理,希望这样的困境会尽快消失。

我去看过印度工人的生产效率。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印度的人口结构远优于中国现在已经基本老龄化的人口。那边你会看到许多18岁到20出头的年轻面孔。效率方面,我觉得培训到一定水平和规模之后,和深圳那边的工人没有很大区别,大概95%都可以做到。从长远来考虑的话,在印度设立大企业采购办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当然也要看具体的行业。

另外还有之前讲的墨西哥。因为USMCA (美墨加协定),整个北美地区对墨西哥免关税,这是非常有利的一个因素,所以很多企业 (包括比亚迪) 在那边已经设有工厂。所以采购办公室的地点也可以考虑那边。

世界经理人:

环保和碳中和等概念对供应商是否有影响?会带来哪些挑战和契机?

Heady Wu:

影响肯定是有的。其实我们有切身感受到极端气候是越来越多了。现在很多国家都已设置目标要在2050年前达到零排放。

拿具体数据来讲,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超过110亿吨。第二是美国,有45亿吨。中国在这几年对环保和碳中和的政策以及政策的落地是做得非常积极的。

第一点,我们中国的碳排放目标为在2025年达到碳排放量最高峰,然后逐渐开始降低,比前两年说的2030年的目标还提前5年。

第二点,我们在新兴能源方面投入了非常多,建立了大量可持续能源的设施。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已经达到每年1212亿千瓦。

第三点,政策管理力度大。政府会持续给商业楼宇和生产型企业越来越多的落地政策以及KPI的要求,包括生产企业每年要减排多少,使用多少的新能源,增加回收环保的可持续材料,而不是持续使用化石能源。很多生产企业会加大投入,这个是每个企业都要和当地政府配合好来交的“作业”。

一方面,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在这几方面:

第一点是更多的、繁琐的新规章制度。前面有讲到要和当地政府一起配合好,交节能减排的“作业”。

第二点是运营方面会有很多调整。不止是硬件的更新,还包括有可能要两班倒、错峰用电、降低能耗;或者利用风能和太阳能。

第三点是财务上的影响会比较大。成本控制这一块就无形之间增加了很多压力,而内陆城市的劳动力会相对便宜一些我们看到很多供应商逐渐地从东南沿海到内陆转移,往湖南、江西、湖北、河北,甚至到甘肃去建厂。

环保和碳中和长期来讲是有利于人类的,短期来讲对供应商的确有比较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看到机遇。

我们可以看到产生了很多新产品、新行业。比如太阳能,我们国家是非常先进的,已经被列入美国反倾销的品类了。现在移动电池这个行业也迅速兴起,而且需求会越来越大。再比如,在太阳能或者风能非常优渥的地方,会在当地进行储能,来给电力设施没那么完备的工厂、企业进行配电,或是考虑配移动储能站来给新能源车加电,而不是直接加充电桩。这些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

环保材料、原材料并进入新的环保利用,也有新的产品和行业蓬勃发展。

另外,那些可以做到符合新型碳中和概念、清洁能源利用的供应商,会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外贸来举例,很多大型采购商,比如说沃尔玛、Target、costco,都会对自己的供应商有一定验厂资质的要求,其中也会有碳中和、清洁能源等可持续发展任务的要求。能够符合这些要求的供应商,就增加了自己获得更大订单的优势。

世界经理人:

你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对供应商有何建言?

Heady Wu:

综合来看,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话:

1

很多企业在做工业自动化的改造,应变劳动力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是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最有力的方式。

2

优化整个完整的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加大供应链和产品品控这方面的展示。这其中也包括体现出生产周期和效率的优势。

3

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我觉得还是以产品品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大方向的目标。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品类慢慢往海外转移以后,国内是可以作为研发以及创新的中心。

4

前面讲的环保以及绿色生产,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现在全球比较热门的ESG,其实国内也有配套的理论及流程,是可以让不同的企业去学习的。

5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尽量顺势而为,做到全球化、多元化,来应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加剧和恶化。虽然做到多元化、全球化真的非常难,但这也是推动中国供应商全球发展,完善自身竞争优势的出路。

世界经理人:

你对环球资源展会和平台上的供应商有什么建议?

Heady Wu:

现在在中国坚持走全球化路线的生产型企业,在我看来,这些企业家非常具有企业家精神。因为他们真的是在创造就业,对企业发展、经济建设投入了很大的心血。我知道很多生产型企业的企业家是真的24个小时扑在企业里,追求经营最优化,包括如何让企业盈利,如何避免裁员。

我对这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的一个建议是,要保证好有充足的人才。很多供应商会跟我聊,说现在最头疼的地方就是没有人,没有专业化的人才可以支持到自己。他们说,我也想走国际化路线,我也希望把这家企业继续经营下去,我现在有1000个工人要养,我已经是五六十岁了,接下去如何再持续发展?我有的供应商已经超过70岁了,还是在做企业。所以,人才是非常重要也是稀缺的。

第二点的话,要坚持和发展。放眼全球,适者生存,同时要抓住时代变革、AI 的趋势,借助工具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内部效率;运用到产品开发领域,提升整个产业流程的效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