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如何获得员工和客户的尊敬?

稻盛和夫:如何获得员工和客户的尊敬?
2025年04月09日 07:31 世界经理人ChiefExecutiveChina

作者:稻盛和夫

近几年,有一个词不胫而走,它似乎更加寓意着当今企业常态:没有规则或时常破坏规则、常常犯“低级错误”、管理理念和实践践屡屡“失灵”… 没错,这个词是“草台班子”。那么,守正行远,是否还有可能?管理的力量真的式微了吗?

在今天,重读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听那些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正道,我们认为,仍然具有非凡的、激励人前行的力量。

要想让员工尊敬经营者,经营者就必须以“德”为本经营企业,要想企业经营长久繁盛不衰,成为真正的“和谐企业”,唯有走“德治”之道。要想让员工尊敬经营者,经营者就必须以“德”为本经营企业。“德治”是创立“和谐企业”最有效、最务实的道路。

欧美多数企业以霸道即“力”来治理企业。例如,运用资本的逻辑任意决定人事权、任命权,或者通过金钱刺激来驱使和支配员工。以“力”统治企业的象征,是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极为悬殊的收入差异。

欧美企业的经营者,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收入,与普通员工相比,往往高得离谱。美国大企业的经营者,年薪高达数十亿日元的屡见不鲜。经营者再优秀,单凭其制定的战略,不可能使企业发挥机能,顺利运转。

大企业动辄有数万名员工,企业营业额和利润都是每个员工在各个岗位上日夜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员工汗水的结晶。

因此,经营者个人获得超出普通员工或骨干员工数百倍的高额报酬就显得不合情理。但往往能力越优秀的经营者,越倾向于采取“力治”的方法。

然而,以权力压制人,以金钱勾起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建立起“和谐企业”的。这样的经营方式即使能收获一时之功,也终将招致员工背叛而破产。

企业必须追求永远的繁荣兴盛,要做到这一点,我相信,除了以“德”为本的经营,没有别的办法。

销售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超越信任,赢取顾客的尊敬,赢得客户的爱戴

再有,“以德为本”不能止步于凝聚组织,在和生意伙伴或客户的谈判中也十分必要。比起玩弄手段、利用对方的弱点讨价还价或以势压人,基于“德”,即“仁”“义”“礼”,恪尽情理的谈判将会带来更丰硕的成果。

年轻时,我带着自己研发的产品亲自到客户那里推销,当时,我常听别人的销售心得是“做生意要诚信第一”。这句话虽然不错,但我认为销售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超越信任,赢取顾客的尊敬,赢得客户的爱戴。

如果顾客尊敬我,或者爱戴我,便不会在价格高低上纠缠,而会无条件购买我的产品。

这种基于尊敬和信赖的买卖关系才是商业的理想境界。为了与顾客建立这种美好的关系,治理好集团,经营者必须追求“品德”。随着经营者人格的不断提高,企业也将不断发展壮大。

我将这种理论称为“经营取决于领导者的器量”。无论经营者对企业发展抱有多大的雄心壮志,正如“螃蟹只会按照自己壳的大小打洞”,企业的发展都取决于其经营者的人格,即经营者器量的大小。

例如,一些经营者在企业规模尚小时经营得很成功,但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失去对经营的掌控,最后导致企业破产。这是因为组织虽然不断扩大,但经营者自身的器量却没有随之变大。

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求经营者努力提升自身的器量,换句话说,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哲学、思维方式和人格。我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经营领导者的器量。

年轻时,我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自己非常清楚。因此,尽管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仍然不顾一切,日日埋头苦干,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

提高心性,最关键的是实践圣贤所讲的道理,而不是只将这些道理当作知识死记硬背

我用“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这句话来表达这种经营者人格与企业业绩齐头共进的现象,可以说,这就是经营的真谛。拓展经营的先决条件是经营者自身心性的提高,只要心性提高,业绩必将随之而来。

提高心性,最关键的是实践圣贤所讲的道理,而不是只将这些道理当作知识死记硬背。我在孩提时学过一首“日新公伊吕波歌”,这是日本封建领主为了教育子弟而作的便于记忆的数数歌。

其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圣贤之道,听了唱了却不做,毫无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读再多的金玉良言,听再多的醒世警句,如果自己不去实践,就完全没有意义”。

中国有古话云:“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或许用这句话表达更贴切。我们为了提高心性阅读圣贤的书籍,而书中所写的道理大多看起来朴实简单,所以我们往往单凭头脑理解,自以为深得个中三昧,却很少将之付诸行动。

然而,事实上,实践正确的做人道理非常困难。且不论圣人君子,我们普通人不管学了多少至理名言,都很难付诸行动。因此,古人才会将这些道理编成数数歌传唱至今,以诫勉后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不时回顾做人应有的原则,反省自身言行,持续努力,尽可能向这些理念靠拢。

既然是人,就无法百分之百做到这些道理,即便如此,也要认真思考,时刻反省,尽可能提高心性,完善人格。

*摘自《企业家精神》叶瑜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