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要成功取决于两点,未来空间可能是B2B

直播要成功取决于两点,未来空间可能是B2B
2020年05月11日 20:58 商业观察家

直播当下的主体用户群是低线市场用户。

而通过名人效应带来的营销、销售价值,直播这种形式展现出了好产品的推荐价值、库存清理价值,以及导购的效率化价值(从过去的一对一服务方式发展到一对N服务)

直播的门槛更低了。

过去的品牌代言人更多是在塑造品牌,门槛相对较高,从产品营销到最终销售,存在高昂的营销成本,及加盟分销等中间环节成本。现在名人直播相对则更聚焦于产生直接销售,一定程度就是在去除中间化。“名人”的门槛则也更低了,不再是大明星才能“代言”,也不再需要购买央视等传统电视媒体的昂贵广告位展现(直播可能会继续抢走央视等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二三线明星、企业管理层、网红、地方名人,甚至只要具有一定群体辨识度、公信力的名人等等都可以做直播,可以在很多地方做直播。

这样的低门槛化,实际上也会让整个市场变得更细分、更碎片化。

在销售效率层面,手机直播则相对于电视购物,能让目标用户更方便、更便捷、更海量接触购物内容。电视购物最多几十个电视频道播放购物节目。当下的手机直播,一个平台一天能供应的购物直播内容就有成百上千个。

直播的限时、无重复、现场感体验,则容易出现购物节点限制。消费者错过了时点就没有了,喜欢就得当时当场买,直播不会像电商购物那样,可以不断重播。

而购物时点限制往往又能鼓励用户打开钱包,带来冲动性消费、购买。因为人们的购物行为都是能拖则拖,拖到最后一刻才会打开钱包。直播则形成了很多个“最后一刻”。

但是直播这种形态如果仅仅是体现在名人、导购效率化,及营销层面,它的价值可能也没有那么大。要把直播做好做大,需要持续延展它的内涵。

《商业观察家》认为,直播未来的内涵打造概括成一个词的话,就是“两点一面”。

两点指得是时间、专业度两个层面。一面是B2B市场。

时间

无论是名人还是企业自己来做直播,展现的形态都是“导购”的在线化。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群喜欢导购?

像一线城市,如上海,人们购物时喜欢导购“骚扰”吗?上海的零售店铺有多少家门店雇佣足够导购?即便是做快时尚的ZARA,会有导购在你购物时来“骚扰”你,给你购买建议吗?

所以,如果店铺场景都没有导购存在的空间,那为什么你把导购线上化,上海的消费者就会喜欢呢?

在生活节奏快、购买力强、信息对称、购物更自信的群体中,人们往往喜欢货架式购买,看到喜欢的直接就买了。而不愿意浪费时间听你的营销建议,更不用说花时间来看你的直播了。

直播当下的主要目标用户群,是低线市场用户。更具体点说,是可支配时间非常充沛、生活节奏慢,有闲的人群。(一些平台披露的购买情况也差不多70%以上来源低线)

直播这种形式最早则是在互联网游戏中出现,游戏直播的目标群体是谁?大多都是学生群体,有大把时间没地方用的学生呀。所以,游戏直播平台过得很辛苦,因为学生群体购买力相对不强,如果强的话,就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看直播了。

《商业观察家》近期在低线市场访问时,经常会看到一些个体商户、夫妻店店主在看购物直播节目。我们买个东西要结账,叫了很久,女店主都没反应,聚精会神订着手机里十几块钱一件的服装直播内容,着迷了。

我们问女店主,这个东西有什么好看的,生意都不做了吗?

女店主回答说,没事情做呀,闲着也是闲着。

低线市场就是如此,收入相对不高、生活节奏慢、中老年人占比大,对于他们来说,生意机会并不多,也没有太多提升机会和事业雄心了。经营一个店铺,很多时间都是在无效等客,因为低线市场经济容量不大,顾客少,所以,这个等客时间就需要打发消耗。

低线市场的餐馆,现在很多都还保留着午休习惯。午餐时段做完就关门停业,店员就地在餐馆内支起座椅当床睡觉,等晚餐时段来临再上工。这段时间,睡不着的店员就在玩手机。

这些都还是希望生意能有规范的、有一定客人的个体店铺。没有规范的,营业时间内都可能会在店内外打牌消磨时间。

所以,他们是购物直播的最大受众群,他们有时间来看直播,他们有更多时间可用于挑选商品,他们获取的信息则并不对称,新东西接触得比较少,进而缺乏判断力,所以,他们有时间来听导购建议。他们是更喜欢导购的人群。

由此,要做这部分人群市场,就需要根据时间这个维度来找到消费场景。

时间很关键。也有很多开发可能。

举几个例子。

低线市场当下既存在有闲没钱的消费群体,也存在有钱有闲的消费群体。

有钱有闲的人群过去也是会看电视购物节目,会打电视购物节目热线购买东西的。

《商业观察家》访问过这些人群,包括一些公职人员,之前我们都想不到他们会这么“low”,会看电视购物节目购物。

他们很多时候是在晚间睡不着的时候看电视购物节目,睡不着是因为想寻找生活热情。在低线市场,比较容易处于“上不上去,下也下不来”的情况,离婚率也相对低,婚姻生活更持久。

但这些人群的购买力其实是很好的。7、8年前,都能在电视购物节目上,不用“深思熟虑”便即时决定花费过千元现金购买商品。比如手机等。

这是有购买力人群的晚间时间场景。

还比如,在低线市场,现在出现了一些“反常”现像。就是打牌、打麻将的人群现在开始是以中年女性为主力了。

以前人们谈到赌博、打牌,贴的标签都是不负责任、不务正业的相对年轻的男性形象,可是,如果现在去一些低线城市,会发现娱乐室很多,里面的人群,数人头的话,大多数都是中年女性。

人群变化加上互联网便利生活普及、人们越来越懒,里面有新的时间场景。如果能帮助“充实”这些闲置时间,为他们带来生活提升,那么,价值很大。就像拼多多的多多果园等游戏场景在低线都很受欢迎。

由此,直播需要把“有闲”人群的时间场景都开发出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不同需求、不同职业的时间场景。

既可以往低做,也可以往高做。

专业

人们做决定时,一般都是在什么时候?

没有突发事件的正常情况下,很多时候是在人们觉得足够自信时才会做决定。

自信的基础是什么?

是专业能力,或者说,当事人对这个事自我感觉有把握了,觉得自己拥有专业能力、判断力、优势时才会做决定。

就像博彩业、赌博业,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你是不会上瘾的。自我感觉牌打得好,有机会赢,才会上瘾。

直播这种形态,能不能做大,一大关键就在于能不能“输出专业”。

因为理论上,直播是有相对更好的专业“输出展现”空间的。

比如,现场感能带来专业“教育”空间,展现商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专业水准。即时互动性不仅能答疑解惑,还能更完整展现商品的专业知识。

服装可以即时售卖搭配美学。农产品等非标品类则能通过直播将非标内容一定程度标准化。珠宝售卖则更依赖专业性,女性顾客的消费特性是,在日常高频购买的商品中,精明得很,一毛钱都不愿意多花。但是极易受新东西吸引的她们,如果一个新东西能让她们感觉很有“道理”,又拦都拦不住,怎么都要买,精明全无。

所以,《商业观察家》认为,考虑到直播当下的主体用户群,直播的未来是要构建专业化体系、要能输出专业的。每个品类、每个新品、每个主播导购都需要有专业化的能力。

这种专业应该是要能量化的,要能构建量化评分体系,要能带来一些信息的对称,最重要的是要把专业度纳入进KPI考核导向。

比如,服装直播的导购,可以选择设计师、时尚编辑。低线市场中老年用户每天都盯着电视上的广告形态的健康讲座看,看的同时还会在自己身体上比划。穴位、饮食、关节、保养、前兆等等,这些都可以专业量化,纳入到直播中,纳入到直播的生活方式中。

B2B

从目前的一些应用来看,《商业观察家》认为,直播未来的一个商业开发空间,有可能是B2B市场。

理由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用户。

从低线市场的经济生活来看,大型企业普遍不多,人口的供养、就业其实是以个体商户、小企业为支撑的。

相比一线市场,低线市场的底商、个体商铺密度更高,夫妻杂货店、餐馆、美业等等。即便是企事业单位上班的人群,身边也都有很多亲朋在开店做生意,他们对“小生意”都很敏感。

而现在直播的用户主体都在低线市场,也就是说有大量的个体商户是直播的用户,《商业观察家》看到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商铺店主在看直播。

个体商户则非常分散,不好组织。现在如果直播渠道能把个体商户聚起来,那么,基于这些个体商户来做B2B直播采购供货平台,也就有了可能。

这里面的空间可能在于,首先,直播售货现在很多是厂家去中间化的经营,因此,直播的上游是厂家,下游用户又是低线的个体商户,如果把两者连起来做B2B供货平台,可能就部分解决了厂家渠道下沉、分销成本过高的问题。过去一些厂家会面临渠道下沉沉不下去,或者,无法规模铺开的问题。现在通过直播没准可以做,当下的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也可以让厂家直发个体店主。

其次,有助于盘活低线的商业资源,比如人力、商铺资源等。

一个主卖零食的个体店主,可以通过直播渠道采购点杂货、文具等。厂家直发,商户拿的货相对个体消费者会多一点,价格还可能有优势。

个体商户的买手能力释放了,闲置时间可以利用。商铺面积也更好利用了,低线市场的商铺空间是存在更大浪费的,且低线市场的市场容量不大,养不了专业店,很多都是“符合”经营的。

目前来看,个体商户的生意一般是没有什么负债的,最多也就是亲朋之间借点,所以,他们并不是缺钱,而是缺机会。如果有一个更具效率、便捷、有丰富选择的采货平台提供给他们,有可能为他们带来一些机会。

过去的一些采购方式,对于个体商户还是有很大局限,只能到当地的一些批发市场采购,会受物理空间制约,既不方便,选择也受限。直播则有可能会让个体商户的生意触及得更远,甚至可以连接到海量中小厂家,能有更强的供应链能力。

直播也可以开现场订货会,对于一些分散在低线市场,甚至乡镇的个体商户来说,让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市场信息,进而产生一些生意可能。

最后,直播的这种形态相比过去的线上B2B展现平台,也可能更具效率。

因为直播形态能更好展现商品与专业度,非标品类能形成更强的标准化能力。对于个体商户来讲,采购时可能会感觉更有把握。进而省去了现场看货环节。

二、新品。

个体商户普遍来讲,新品销售能力都不强。

一方面因为零售经营能力不足,新品销售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因为规模太小,市场影响力不大。

目前来看,通过直播来增强个体商户的经营能力感觉有一定空间,因为互动性好,可视化,能及时反应现状,并寻求解决方案。个体商户太分散,很难一对一现场去解决提升,相关成本很高。但如果通过直播能一对多服务个体商户,那么,可能会有效率空间。

而如果能提升个体商户的新品销售能力,那么,相应的利润价值空间也出来了。

三、履约。

理论上,个体商户的店铺也是可以作为前置仓来经营的,作为厂家、直播平台的前置仓。

这就要求很高的数字化能力,直播的好处就是,都是线上运营的,有数据。

如果有办法把个体商户店铺改造成为前置仓,那么,一些品类的履约成本,以及履约效率都有可能大幅提升。比如,厂家是两天发货周期,通过个体商户的门店发货,可以半日达或两小时达等。

还比如,个体商户也可以根据线上订单、数据来服务门店周边客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