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零售业大整合

台湾零售业大整合
2022年07月22日 23:56 商业观察家

7月以来,中国台湾零售市场连爆两大整合案例进展。先是7月15日,中国台湾相关部门以附加不得任意涨价、对供货厂商不收取商品上架费、新点赞助费等七项有条件方式,核准全联取得大润发95.97%股份整合案,不禁止其整合。按去年达成的协议,这笔交易总价值115亿新台币(合26亿人民币)。

然后是7月19日深夜11时,统一7-11宣布将斥资290亿新台币(合65.5亿人民币),收购法商手中六成中国台湾家乐福股权,台湾家乐福将成为统一百分百控股子公司。

根据中国台湾当前市场情况,统一集团为中国台湾第一大零售商,全联为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与大润发属于第二三梯队企业,销售规模体量都不及收购金主规模的一半。

因此,两笔并购案显示,这是中国台湾零售市场力图提升市场集中度、减少竞争、降本增效的意图反映。在全球大通胀,及主要经济体纷纷加息应对通胀的市场环境下,零售商普遍面临成本抬升、库存积压、销售趋缓、利润承压的窘境。这样的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为市场整合带来契机。

《商业观察家》认为,中国台湾零售市场的急促变化,可能会有以下三个层面的趋势意义。

一、多业态发展。

由于中国台湾只有2300多万人口,是一个不大的零售市场。这样的市场更容易出现单家企业进行全渠道、多业态布局的情况。因为如果只通过单一业态复制市场,很难最大化满足需求,很难做得特别大,进而实现更好议价能力与市场抗风险能力。

此次,统一集团全资收购家乐福,获得卖场业务主导权,进而实现了对便利店、超市、大卖场业务多业态的一体化布局。全联并购大润发,也有同样价值。

二、大卖场进入剧烈调整期。

中国台湾连发的两次并购案,被收购标的资产主要都为大卖场业务。

这一方面显示大卖场当下面临非常大的经营挑战,以至于有更多卖家急于出售。以中国台湾家乐福并购案来看,之前,家乐福台湾业务的估值大约为19亿美元(新台币568亿),而统一集团最终宣布的收购价所算下来的台湾家乐福整体价值则为483亿元新台币,有超过10%的下滑。

大卖场业务是上世纪中旬的产物,60、70年发展下来,业态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全球范围内其实都没有做过一次大的业态升级与调整。

发展到当下,随着技术迭代、生活方式变化、新需求新消费群体出现,大卖场业务到了需要做一次大的调整的时候,需要做新的定义。

这个阶段,整合可能就成为了必然,因为当下需要对大卖场做的调整、升级、投入与重新定义都有风险,因此,有买有卖、有进有出算是正常。

相比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在几年前就已密集实现了一些卖场业务的整合,包括家乐福、大润发中国大陆资产的并购,与麦德龙的被收购。

另一方面,对大卖场资产的收购案连续达成也显示,大卖场资产当下还是有价值,是有买家的。

一般来讲,有新买家出现,肯定是因为从中看到了机会,也意味着其会有对原有大卖场业务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升级的需求。那么,接下来就看中国台湾会为大卖场业务给出什么样的升级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对大卖场的升级,全球范围当下都算是在摸索。传统上说,中国台湾的零售业发展水平一直来是要领先中国大陆的。但是在新领域,无论是电商、数字支付,还是新零售,中国大陆的发展水平其实已经超过中国台湾,在很多方面,其实已经是全球领先了。

中国大陆也更早尝试对大卖场进行系统升级,主要做的方向是数字化升级。数字化这一块,中国大陆其实已经走在全球最前列了。

因此,鉴于当下两岸都要对大卖场做改造升级,《商业观察家》不排除,未来,两岸在大卖场业务升级层面可能会有更多合作机会,一方跑出来的好东西可以在两岸复制。

3、市场越来越集中。

连续并购案的发生,毫无疑问将提升中国台湾零售市场的集中度。

在全球大通胀带来的人力及采购成本持续提升、库存积压、利润承压的环境下,企业间有不断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的需求。

比如,并购带来的规模效应,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带来资源共享,并优化运营效率。

规模是提升运营效率的基础,包括物流成本、总部成本、铺货补货效率等等都能优化。

相对来讲,由于中国台湾零售市场总盘比较小,新技术新东西相对不太容易快速出现与普及、区域内的消费差异性相对小,这样的市场更容易做出更高的市场集中度。集中度高、规模优势也更容易堆出更高的竞争门槛与利润表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