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24—2035年)修编》(简称《抗震防灾规划》)向社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规划中心城区设置15处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用于城市级应急指挥、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物资储备与分发、医疗救护以及志愿者宿住等。
《抗震防灾规划》规划范围为10区2县,总面积10244.48平方公里,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主城(包括中心城区、章丘区、济阳区、长清区)、副城(莱芜区、钢城区)城区抗震防灾空间格局。规划期限为2024年—2035年,其中近期至2030年,远期至2035年,为济南市辖区遭受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等影响时设置了防御目标。同时,《抗震防灾规划》还考虑超罕遇地震后外部救援的需求,加强济南市与区域范围的青岛、泰安、淄博、滨州、德州、聊城等城市之间的交通及救灾资源协调,联合建立区域性备灾中心,实现特大地震救灾资源共享,灾后及时提供和筹措救灾物资,派遣包括抢救、救助、紧急抢修等人员。
济南市中心城区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布局规划
根据《抗震防灾规划》,济南市域形成“一主一副多组团、水陆空多轴救灾网络、设施共享联动”的协同防灾结构。中心城区抗震防灾空间结构采用“多元分散、有机联系”的片区式布局方式,按照城市空间结构划分6个一级防灾分区和84个二级防灾分区,形成“十横十纵、多出入口”的抗震防灾空间格局。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抗震防灾规划》加强了历史文化遗产抗震保护要求,对位于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建筑密集区应加强消防措施,制定地震次生火灾及其他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应采取的防治和补救措施预案。在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时,综合考虑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把保护和加固统一起来。
济南市中心城区避震疏散通道规划图
中小学、幼儿园校舍防震方面,优先考虑将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提升中小学校抗震防灾能力;强化学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安全性,加强天花板、照明照具、悬挂式电视机、悬挂式投影仪、书架等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规划在济南中心城区设置16所I类保障医院、9所II类保障医院,莱芜、钢城、章丘、济阳、长清各设置重点保障医院,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应达到震后医疗功能不丧失的性能化目标,与避难场所内医疗救护用地或方舱医院构建城市应急医疗网络。
根据《抗震防灾规划》,中心城区设置15处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莱芜、钢城、章丘、济阳、长清共设置7处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结合广场、体育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规划设置各类型固定疏散场所,规划中心城区设置162处固定疏散场所,副中心城区设置80处固定疏散场所,章丘区、济阳区、长清区分别按照固定避难人口不低于规划人口的30%设置固定疏散场所。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罗晓飞)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