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有声】在垃圾堆里搞艺术,走进设计专业教授的说“垃”世界

【大爱有声】在垃圾堆里搞艺术,走进设计专业教授的说“垃”世界
2024年06月12日 11:30 MusicFM993

寻找社区红人 发现邻里之美

打造关爱环卫工人的“温故知新书屋”,构建“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流程体系”,创作有艺术美感的街区“再生资源墙”,设计全国第一条垃圾分类主题趣味跑道……说起李志红,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他参与过的垃圾分类项目却数不胜数。与垃圾打交道的15年,也是李志红“为生态文明立心,为垃圾分类立命”的15年。

《大爱有声》系列融媒策划“寻找社区红人,发现邻里之美”,本期带你走近爱在垃圾堆里搞艺术的大学教授李志红,感受城市垃圾分类背后的邻里温情。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在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的“温故知新屋”里,17名环卫工人集体唱起了生日歌,大家一起许愿吹蜡烛,一起吃蛋糕唠家常,欢乐温馨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驿站还为工人们准备了个人专属的生日卡片、生日礼物,一群来自江南大道中小学的小朋友们也为他们献上了生日祝福。

这样的生日会,每个季度都会有一次。“很少会有教授给环卫工人过生日,我们觉得很幸福。” 环卫工人口中的“教授”名叫李志红,是一位有着太多头衔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生态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副教授,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

李志红为何对环卫工人如此关心?答案就藏在了他与垃圾打交道的15年里。

全国首个“高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流程体系”

2009年,快速发展的广州陷入了“垃圾围城”的困境。当时,广州市日均产生生活垃圾1.17万吨,垃圾焚烧率仅为13%,大量的生活垃圾只能进行卫生填埋。身为设计专业老师的李志红接到了一项为垃圾分类设计宣传广告的任务,开始研究垃圾分类后他才发现,“垃圾围城”不单是一个城市面临的困境,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许多人往往只关注我们生活的前端,而忽略了产生垃圾的后端。” 李志红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改变这个局面,让人们意识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而触动他真正付诸行动的,是大学城里那一间间堆满垃圾的宿舍。

2017年的夏日毕业季,李志红带领着15位工人到广州大学城做垃圾清理,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1300多间宿舍都被垃圾堆得不像样,里面有衣服、鞋子、衣架、运动器材、全新的文具,甚至还有金项链、钻石戒指等。他们用了两周的时间,将150多吨垃圾进行分类打包、资源化处理。结果,超过87%的垃圾被重新回收利用。

这一次的经历让李志红意识到,要让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大学可以是一个突破口。为此,他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垃圾分类智能化分工,在大学城35栋宿舍楼下都建立了垃圾投放站,并以奖励机制在大学里开展垃圾分类演讲大赛、垃圾分类科技大赛,让学生将垃圾分类理念转化为行动,形成了“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流程体系”,从而创造了中国高校垃圾回收新模式。

为了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李志红率先发起成立国内首家城市矿产协会——广州城市矿产协会,搭建起城市矿产、垃圾分类领域的产业服务平台,让垃圾分类形成一个产业体系。现在,协会的会员单位已经超过了300家。

垃圾分类 “设施要硬 传播要软”

城市的垃圾设施建设往往存在邻避效应,街坊邻里都不希望脏兮兮的垃圾站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口,如何让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站不再退避三舍?这成了李志红近几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海珠区滨江街生活垃圾收运站、装饰装修废弃物临时收集点附近,几面设计独特的“再生资源墙”让人眼前一亮,远远望去它们就像一座艺术建筑,近看时才发现,其墙体竟然大部分都是从垃圾中分拣回收来的石料、金属、砖块、塑料、木材等材料砌筑而成。提起自己的这件设计作品,李志红说,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要提升自身的品质感和市民的获得感,换言之,就是要让人们印象中脏、乱、臭的垃圾站变成老百姓“乐见”的街景。

李志红还十分注重将垃圾分类的科普融入到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在他的带动下,海珠区沙园街一个无人问津的空旷广场被改造成一个垃圾分类科普乐园,各种垃圾分类宣传元素融入到了滑梯、跷跷板、飞行棋等亲子游乐项目中,他还运用五颜六色的图形把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印刷在一条30米长左右的跑道上,打造了全国第一条垃圾分类主题趣味跑道。“孩子们在跑道上玩,自然而然就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印象,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秉承着“设施要硬,传播要软”的理念,李志红还先后指导设计了广州首个工业园区垃圾分类示范点天河区元岗·智汇Park两网融合建设项目,协助广州市内20多个街镇优化垃圾分类设施、打造特色示范线路;设计指导社会垃圾分类驿站10座,让“垃圾分类”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让市民不再谈垃圾色变。

打造“温故知新屋” 赋能垃圾分类行动者

2006年,李志红在欧洲旅游时发现,那里的街头有很多咖啡屋,屋里全是书,而反观国内却是棋牌室、娱乐室居多,十年后再次去欧洲时,他发现人们依然喜欢在咖啡屋里读书,而国内的大多数人更喜欢低头玩手机。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让社区多一间书屋,是不是棋牌室就会少一间?” 他将这个想法结合到垃圾分类的社区实践中,建立了滨江街“温故知新书屋”。

书屋里陈列了儿童读物、党建引领、还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辞海》等多本经典著作。这些书籍全部都是李志红从垃圾堆和资源回收点里“淘”回来的,他没有把它们当成废纸去处理,而是赋予它们一个新的使命,环卫工人、附近的居民、小朋友都可以来这里看书、借书,休息娱乐的同时还丰富了精神文化世界,这便是“温故知新”的意义所在。

“温故知新书屋”定期组织环卫工人生日会,在炎炎夏日为他们备上消暑凉茶,给他们送药、送口罩、送洗发水、送各种生活用品。李志红有时也会来这里和他们聊天,分享垃圾分类知识。书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邻里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看法,越来越多人因此加入了关爱环卫工人的队伍中来,成为了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这里是属于环卫工人的“家”。

为生态文明立心 为垃圾分类立命

在李志红眼里,垃圾可以为生活创造更多的 “美”。李志红的办公室外有一面玻璃瓶砌起的再生资源墙,阳光照下来的时候便会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晕,走廊上还悬挂了一块有裂痕但纹路细腻的红木,他会惋惜地指着它说,“你看,多漂亮的木头”

有人对他的事业抱有不解,不明白为何一名与艺术为伍的高校教师,却变成了一名“垃圾”教授,但李志红却始终乐在其中。“中国不缺像我这样的院长,也不缺一个艺术设计师,但是垃圾分类是一片蓝海,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垃圾能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