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坏到底,打破限制条件的负循环,不做别人定义的好孩子

一坏到底,打破限制条件的负循环,不做别人定义的好孩子
2021年10月02日 22:16 丁辰灵

大家好,我是灵哥的助理毛毛。前天分享了两位会员在灵哥的影响下,如何克服自身的一些阻碍,持续的做“正确而不容易的事”,而获得了自己在人生中独特的竞争优势——五种最大化提升认知潜力之道(中秋复盘一)

文章发出后,后台收到了好多伙伴的留言

许多朋友都是通过灵哥的丁辰灵:高盛不会教你的,改变限制条件被圈粉,我们一起来看今天分享的小伙伴是如何通过理解“改变限制条件”,从而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

舜勇 :证劵公司财富顾问

在灵哥推荐的财商书籍里面,《穷爸爸和富爸爸》脍炙人口。一个穷爸爸说自己付不起;一个富爸爸说想想如何努力才能付得起。套在我自己身上,则是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小子”的故事。 

我是福建龙岩人,美国留学生,96年生人。受到严格家教和大家庭氛围的熏陶,从小到大在别人眼中,我就是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将心比心、认真做事。父母对我的教育很用心,不止一次鼓励我“要放开眼界,要灵活,要尝试”。

我明白这些纸面上的道理,但似乎父母本身的性格和事业就是比较趋于安稳,对我可以做到言传,可无法身教。 从记事开始,我就羡慕身边那些“活络的人”(客家话,意思是头脑开放有闯劲的人)。

例如我初中的同桌,初中时期就是学霸和魔方高手、登山发烧友;同桌从南开大学到伯克利,从工商管理到量化金融,从英语短板到雅思突破,一直在折腾自己。 

我把他们的成功事迹拿回家里讲,家人也会鼓励我要活跃一点,也去做他们的事,让自己“坏一点”。可问题是: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不一定能做或者喜欢做,邯郸学步只会让我迷茫甚至自卑。

什么才是“坏小子”的模样?这个困惑一直纠缠在我心里。我自己爱读书,我知道,那些打耳洞、开机车、穿皮夹克的风格只是外在形式而已,绝不是“坏小子”的真实内涵,虽然我觉得机车和皮夹克的组合很酷。

直到我关注了灵哥的公众号,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他所有目录里的文章,并订阅了《笨人投资课》,我在灵哥文章“优化”VS“改变限制条件”的话题中豁然开朗,所谓“坏小子”,就是那些在限制条件下合格但不甘于限制条件,能够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并打开发展空间的人!

我意识到,“好孩子”的优点,就是灵哥说的优化思维,在限定的条件内追求做到100分,但缺点恰恰是把自己的路走得窄窄的,单调且缺乏竞争力。 

回想起来,我很惭愧,我本科金融留学美国,期间学习了portfolio management(投资组合管理)并参与了校友捐赠基金的投资决策,然而,四年时光,潜移默化的“好孩子”思维,我一心想着读研考试,参加社团,然后拿留美opt,我居然没有开美股去尝试把知识转化成利润!

如果不是因为2020年疫情,我defer了fordam的offer,回到国内,关注了灵哥的文章,我恐怕还会继续在自我期许的:名校--华尔街--opt的华山一条路上走到黑。  

回到国内,担忧我安全的家人终于放心,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家人交流并相互理解。我和父母复盘了一下家里的收支情况,我意识到:我本科四年拿着学校的奖学金,负担不大,但如果继续回去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完成fordam的学业,家里的耗费/回报比率将是巨大的,他们将因此付出一大笔现金流,聊天截图如下:    

写到这,我要解释一下:我没有说出国留学都不好,每个人的家庭条件和职业规划都不一样,淮生南为橘,北则为枳,路径的设计恰恰是要以自己的情况去冷静评估胜率的。

当我想通了之后,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家人没有了巨大的支出包袱,变得充裕,我开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指导家人做股票投资,做他们的贴心投顾。

以上就是我过去一年多的心路,坦白说,做出这个决定心里并不容易,因为北美的生活确实安逸,而且我错失了和出国了的发小在北美聚会的机会,但是,这是对的。

打破限制条件下的负循环,不要做别人定义下的“好孩子”乃至继续给家人增加负担,感谢灵哥和他的团队。“坏“,就一“坏”到底!

李竑文:公务员

大家好!我是一名四线地级市的公务员。我学的工科专业,做的是普通而平常的工作,对金融、经济知识和投资理财一窍不通,关注股票始于2014年下半年。

我作为国家审计署特派办一个审计团队的联络员,与团队内某个领导工作之余交流,他说起我们均为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必须遵纪守法,走正道,廉政红线、底线绝对不能触碰,要想改善个人经济状况,为家庭建设和子女培养打点基础,可以把买股票作为一种合法且有效的投资手段,他已有明显收益,而现在进入是一个好的时点。

对此我深有同感,扬韬老师的书上也有一个例子,上海某区的一个领导就是这么做的,我当时就象已然找到一条光明的路。恰逢2015年牛市,菜鸟级别的我从元月至5月间居然也有3倍收益,并成功逃过第1次股灾。

两个做生意的姐夫看到我一番乱操作还能赚钱,以为我很懂,就又给了我一点钱试水,导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对涨跌6位数竟然非常淡定。但后面的3次股灾则难以幸免,不但把赚到的钱全亏了出去,还伤到了我们共同的本金。

我知道自己的思维方式、专业水准均不行,买卖时点不对,必须静下心来学习,不然会亏得一塌糊涂。但当时自己毫无办法,身边也没有老师可以教我。

2017年我两次去上海、杭州参加傅海棠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与孙老师(扬韬)当面交流,方知自己的渺小。我太过无知,鲁莽操作是不可能有正收益的。

回来后,我买了相关书籍潜心学习,但由于天生笨拙,悟性太差,总是不能找到要点,看研报、分析公司财报和研究基本面终究功力不够。再后来我开始留意朋友圈的一些文章,看高手们都是怎么说和做的,很快就看到了灵哥的文章。

其实我2014年就知道了灵哥,那时我的一个同学在北京创业,拉了群,我在群内看到灵哥发表的观点非常独到,视野宏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能反复阅读灵哥的文章,领悟其精髓,我把所能看到的文章均下载到个人电脑,便于随时调看。

当看到灵哥说的赢家思维、把握时势、突破信息茧房、改变限制条件、减少熵增等观点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灵哥从国际、国内多个维度精准分析政经和股市走势,令我叹为观止。

回想自己去年3月因疫情原因在家独自琢磨出的三个标的,均因看不透彻而拿不住,错失一年来的多则10倍、少则5倍机会,懊恼不已。这也是个人长进的过程中必须有的经历。

非常荣幸的是灵哥还在成立资产投资俱乐部时,结合我的个人条件,给予了我很中肯的建议。近几个月我在准备一个考试,没有充分的时间把灵哥近来的观点、文章做系统学习和分析。

相信今后在灵哥的指引下,不断升华自己的投资理念,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智有效的投资方法和逻辑,走出体制内工作人员的收入困境。

蒋玮:自由职业

关注灵哥很久了,一直以来都只是吸收知识,今天趁着这个复盘的机会,也来好好输出一次信息!

印象中是从陈平大佬的一次分享中接触到灵哥的文章,然后就被深深的吸引了。灵哥的文章往往能将复杂的国际关系以一种非常精准但是却又特别形象的例子清晰地描述出来。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篇关于RCEP的文章,里面将物理学中“熵”的概念转用在当年美苏争霸中作为美国最终取胜的原因。同为工科背景的我,真是觉得这个类比简直完美无缺!

本人是2012年毕业于内陆一所二流本科,读的是材料化学这种传统的专业。第一次接触“金融”这个概念,还得从15年A股的股灾开始算起。一个非常强烈的画面——长沙火车站的电子屏上滚动着:为国护盘。

看着这些大红字不停地闪烁,我的内心涌出一股小窃喜,既然发生了股灾,那么就意味着巴菲特的“好公司”们,股价都会大跌了,这可不就是给我捡便宜的时候么?

当时出了火车站,就立马找了一家证券公司开好了账户。并且又恰好在15年,我阴差阳错地入职了一家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上市公司。

我的第一笔证券交易就是买的自己入职的上市公司。我仔细回忆过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买入这家公司,道理很朴素:我一个月要工作至少28天,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工资是固定的3178块钱。

且在我多番打听之下,有中南大学、华南理工等985名校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他们的薪酬也普遍在5000~6000之间,但是车间里的设备可是7*24小时轮轴转的,并且没有大年三十,也没有五一国庆,仓库里的成品存货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就会拉走。

这样高效率、低成本、不愁卖的状态,公司的股价肯定不会不涨!没有反转,第一笔交易后来是赚钱的,而且赚了20%左右,虽然数额上只有300多块钱。但是这也让我切实体会到,原来股票真的是可以赚钱的!

自此,我便依据这套逻辑将整个锂电池上下游,特别是与我公司有直接业务往来的上市公司,前前后后买了一轮,基本上每次都是赚20%左右,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整年,直到我的自信心爆棚,不满足于几千块钱两三个月只赚20%了,我才真正开始经历股市的洗礼。

能在15~16年那种时候从股市上赚到钱,就算我自己不膨胀,社会上的声音也会打心底里喊我一声:股神好!随即,我找家里要了5W块钱来,准备书写股市中新的神话。

然而现实却是,大概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证券账户上的资产总值,已经是1开头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追涨杀跌手法,我都用过一遍,什么龙头战法、低吸战法、打板战法等等。

除了一而再的亏损,还有整晚整晚的失眠,再加上一点点脱发,就只剩下无尽的痛苦。

当时的我非常清楚自己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赌徒,即使非常明白自己这一笔单子下去必然会亏损,但是却完全无法控制自己,总臆想着会买进去立马来3个一字涨停。

直到某一天在工作上出现了一次安全事故,领导主动给我放2天假,让我休息休息,说看我最近有点迷糊,可能不大适合这个工作,我才彻底幡然醒悟!

痛定思痛之后,毅然把全部仓位平掉,然后睡了两天大觉,从证券账户转出剩下不到1.9W块钱,把一切跟股票有关的内容全部删掉。告诉自己还是要踏踏实实工作,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再碰这个“赌场”了。

在17年底,通过一次行业内的跳槽,我的职位从实验员跳到了工程师,薪酬也翻了一倍,一切看起来都跟新闻联播里常播的那样:前途一片大好,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安安心心工作,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就指日可待!

这样的状态其实没有持续多久,在2019年的3月份,就像上个月关于教培系统一样,国家机关的一纸文书,让当时整个锂电行业步入了寒冬,体现在我个人身上,也是非常明显:公司发不出工资来了!

这个事情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那是从未有过的危机感。

当时的我是29岁,我就在想,如果是我40岁的时候,遇到了行业寒冬,那该怎么办?跳槽?大量的同行业的公司都破产了,我找谁去跳?又或者转行?顶着40岁的年龄,能转去什么行业,谁又会要我?

当时的我带着这种焦虑感,找了两个大学读机械,但是却早早转行到互联网工作的同学聊了聊,他们都鼓励我,直接立马转行去写代码,他们告诉我,现在写代码的红利还在,要是再晚上几年,等高校的学生们成批成批毕业了,这个写代码的红利也就会再也没有了。

在与女友商量转行并且得到了她的支持之后,我就开始了一边上班摸鱼一边自学编程的状态。因为当时市面上曝光率最高的编程语言就是python,然后相关的资料也非常的多,所以就选择了这门语言开始自学。

其实我那两个转行写代码的同学建议过我去学java,因为java找工作会更容易一些。所以当时确实有过放弃python,转学java的年头,然而鬼使神差的,我却继续学着python,现在看来,当时的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得特别声明一下,没有推荐学某个编程语言的意思,就是记录一下当时的状态。为什么我会说当时选择继续学python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呢?因为python最开始的应用场景就是科研领域(我在学习之前是不知道的)。

特别是天文学方面,用python来处理天文数据很方便、高效。而当我学习到python的数据处理方面内容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玩意儿完全可以拿来搞股票!

因为我在之前炒股的过程中专门去看了不少关于股市、证券方面的资料,所以我知道华尔街有将近70%的交易都是程序自动化的,而在学习python之前,华尔街的这些量化交易在我眼里是与普通人无关的,那都是大型机构们才能投入使用的工具。

但是接触到python的数据处理能力之后,我断定,这门编程语言,完全可以让个人也能做量化投资!有了这个信息之后,我没有做过多的纠结,直接炒掉了那已经欠了五个月工资的公司,全身心投入到编程以及量化的学习中。

整整学习了两年的编程+量化之后,在今年的8月份,我把我的整套量化框架以及其中的两个策略放在了云服务器上,目前正在实盘跑着,只要再给一些时间,能证明我根据策略操作的实盘数据与策略计算的理论值相吻合,就算成功了!

回头来看,这几年人生中的几次重大改变,往往都是被动的、无知的。灵哥的那篇改变限制条件的文章,我反反复复读过很多遍,有时候在想,如果能早点认识灵哥,早点接触到这样的思想,也许我的量化投资早就能成型赚钱了。

不过生活没有如果,单纯从结果来看,目前的状态也还是不错的!期待未来的进步,也感谢灵哥一直以来免费的、极高质量的思想体系的分享!

毛毛读后感:三位同学都分享了他们遇见灵哥之后非常精彩的人生转变,特别是关于在改变限制条件方面的个人思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